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
:按环境要素: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按环境功能和范围:特定空间环境,车间环境,生活区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
境,宇宙环境。
: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
1)直接原因:人口膨胀带来的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2)客观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从发展观来看,“发展”被理解为经
济增长,导致人们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从而加剧了人类对环境的索取;从伦理道德观看,现代文明社会是以人为中心的,作为中心的当代人从眼前利益和自身需求出发,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几乎不考虑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价值观看,在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和自然要素被大量使用却没有反映出其价值,于是导致了环境成本外部性;从科学观看,人们注重科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效益,特别是环境效益;从消费观看,消费已经异化成一种刺激生产的因素,一种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因素。
:①环境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②环境管理主要是要解决次生环境问题。③环境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的目的是解决环境问题,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一是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二是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转变人类的观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深层根源的办法。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是更具
体也更直接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个人,企业,政府。
:①环境质量管理,②生态环境管理。
:①可持续发展原则,②全过程控制原则,③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原则。
:1968年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
:①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②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③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即能产生整体功能。
:完整的系统应包括输入部分、输出部分、转化过程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环节。
: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②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③相对性。
:相干性联系,非相干性联系。
。
:①按构成系统的内容分为物质系统和概念系统,②按组成系统的要素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③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④按系统的状态与时间的关系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⑤按研究者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可分为黑色系统、白色系统和灰色系统。
:①整体性观点,②相关性观点,③结构性观点,④层次性观点,⑤动态性观点,⑥目的性观点,⑦环境适应性观点。
:人们根据确定的目的,设法改变和创造条件,对考察对象施加某种作用,使事物沿着可能性空间内某个确定方向或状态发展,这种作用就叫做控制。
:①明确事物面临的可能性空间。②根据确定的目标,在可能性空间中选择某一状态或某一些状态为目标。③改变和创造条件,使事物向既定目标转化。
:1948年维纳所著的《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与通信》一书的出版,标志的控制论的正式诞生。
控制论以可能性空间作为基础点和出发点。
:控制论中的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通道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负反馈:反馈倾向于反抗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使系统沿减小目标差的方向运动,使系
统趋于稳定状态,实现动态平衡。
正反馈:反馈的结果是倾向于加剧系统正在进行的偏离目标运动,使系统沿增大目标差的方向运动,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导致系统的解体或崩溃。
:简单控制,补偿控制,反馈控制
:①相互依存于相互制约规律。②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③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④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
环境规划与管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