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深府〔2011〕17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形势保持持续稳定好转的良好局面,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应急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得到妥善处置,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日渐完善。数字化综合执法系统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成为全国率先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覆盖的城市。气象预警信号从6种增至11种,成功开通手机小区气象预警广播,提高了全社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五是社会事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效显着,518家事业单位转企、整合或撤销。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南方科技大学获准筹建,“教改”试点正式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社康中心基本药物实现“零加成”销售。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完成市属文体场馆转企改革。率先建立社会工作制度,社工成为社会管理新的亮点。志愿者服务广泛开展,义工数量已突破25万。基本完成行业协会民间化改革,实现行业协会、商会无需行政业务主管的体制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创新实施环保实绩考核及污染企业公开忏悔和承诺制度。完成公交行业特许经营改革,公交企业由原来的38家整合为3家,企业规模和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个人承包公交线路的历史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深圳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全球竞争领域不断扩展,更加需要发展社会事业为我国参与全面竞争提供坚实的“软实力”保障。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将不但凸显我国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也进一步凸显完善社会制度安排和加快社会转型的紧迫性。
从国内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推进,使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项社会事业受到高度重视,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入,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显着加快,质量和结构不断改善,为今后一个时期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深圳看,随着人均GDP预计超过2万美元,我市进入中等发达的历史新阶段,居民需求更趋多元化,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更为迫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既有的高度也为我市率先形成需求结构多层化、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新格局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体制基础。这一方面为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市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与居民的现实需求仍有明显差距。另外,随着社会结构的加快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市已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而且要“快”、要“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
高举中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和大运会举办期间视察深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造“深圳质量”为导向,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扩大规模、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为着力点,切实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努力满足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进程中居民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全面提升社会发展质量,切实增强居民幸福感,为深圳勇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
(四)“十二五”发展原则。
——突出科学发展,质量为本。加强社会建设,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推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和内涵,创新社会事业运作模式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形成社会事业与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互促共进关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事业发展空间。
——突出政府主导,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公共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撑保障作用,促进居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着力增进民生幸福。
——突出效率导向,多元参与。通过市场机制和管理创新,提高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业(公共服务),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突出均衡发展,公平正义。统筹全市公共资源配置,统一全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逐步消除
深圳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