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乐亭大鼓.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乐亭大鼓
姚芳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盛行于冀东广大地区,在北京、天津、承德及东北三省亦有相当的影响。乐亭大鼓唱词韵、散相间,说唱并重,具有浅显易懂、雅俗共赏等多种特点。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分“上出时,没开书之前艺人往往得先打一通“鼓套”,既是开场的前奏,同时也招呼聚拢四面八方的听众。如果“鼓套”打得好,首先就吸引住了观众,所以有的艺人打“鼓套”就能有四五种打法。
乐亭大鼓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形的铜板,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最初唱大鼓用的是木板,道光年间乐亭艺人温荣受犁铧敲击起来比较响亮的启发,用犁铧片磨制了一副铁板,演出时更加悦耳,深受听众的欢迎,从此铁板便取代了木板,因此温荣也被人们称为“温铁板”。现在大鼓所用的板是铜制的,音色更好,外形更美观。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亭大鼓板式丰富。最初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类,现已增至30多个。
在《清平歌》最早配用三弦伴奏后,三弦就一直是乐亭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厚实,传响较远。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衔接起来。
乐亭大鼓的唱腔在大鼓艺人们不断地吸收改进、丰富与提高下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体系。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气口得当、鼓板合宜。各种唱腔的甩腔繁多,各有特色。喜、怒、哀、怨、赞、颂、讽、誉等情调各设其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
清代中后期乐亭帮会盛行,诸如庆典、许愿之类的活动相当频繁,说书人几乎是日日有场,时时可闻,使这一时期的大鼓艺人的才智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与体现,发展至此的乐亭大鼓已是人才济济。在众多的艺术家之中,能够独树一帜且最有名气的有九家,他们是:陈活埋、齐祯、王恩鸿、陈俊山、翟子芳、商秀安、田紫阳、张国玺、吕占山。他们当时的曲调已有二三十个,但被行内外传唱肯定的有十八种,各种唱腔的甩腔繁多,各有特色。时人总结概括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 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是九腔十八调;说就如同其他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包括诗、词、赞、赋,是一种辅助唱腔的文体,主要出现于长篇剧目之中,起着总结、概括、启示、形容和充实故事梗概的作用。唱词为韵文,宾白为散文,唱词结构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格式,也可增加虚词衬字,或将十字句划分为“三、三、四”句式,有的还采用“叠句”唱法。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这在乐亭大鼓艺人收徒中叫“正口”,就是纠正原来的发音和声调,使其与乐亭地方话相一致。

乐亭大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