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爱上科学
中山市小榄镇菊城小学科学组邵琳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形成真正良好的科学素养。年龄在6岁至12岁之间的小学生好奇心极强,都对科学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刚开始他们对科学课的喜欢停留在看热闹和玩的层面。只有当他们愿意克服所有困难来进行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的时候,他们就真正爱上科学了。为了让学生爱上科学,我做了如下尝试:
先于学生探究,和学生一起探究。
科学教育的老前辈章鼎儿老师说:“希望孩子们去鼓捣,去研究,去发现,教师自己能不下水,不鼓捣,不研究一番吗? ”先与学生探究是用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来感染学生也是给学生做一个从实践中求真知的好榜样。
先于学生探究也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探究。对于一个个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教师的提前探究就是要在经历该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一个整体把握。包括这个探究活动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多少时间,有些什么现象,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获得哪些数据或证据,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等等。从而寻求有效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孩子们的眼光去设计适合于孩子们的探究活动,使孩子们乐于探究。
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做种子的萌发需要的条件的实验,我没有先自己进行探究,结果学生没有深入实验,普遍认为种子萌发一定需要阳光,虽然我知道种子萌发不是必需阳光,但是我无法向学生解释植物什么时候必须阳光,什么时候不是必需阳光。后来我自己动手用绿豆做了一次实验,把绿豆关在柜子里萌发。我发现绿豆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开始萌发得更快、更壮,是白色的,但在
7天后开始腐败。我把这个方法教给学生重新实验,学生很兴奋,而且终于明白绿豆萌发不是必需阳光,但绿豆苗后来的成长离不开阳光。
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指纹》一课时,我会在课前给学生讲一个贞探破案的故事;在学习《物体的特征》之前我会让学生做“摸物体猜物体”的游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具体事例,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导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运用“读、画、看、听、想、说、议、演、玩”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提高科学素养。例如:学习《鲫鱼与青蛙》一课,我在开学初养了一些小蝌蚪,一个多月后,有的小蝌蚪已经长出后腿,有的尾部刚开始膨胀。我把不同成长阶段的小蝌蚪分发给各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并把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画出来。学生非常感兴趣,每个小组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作品,有的小组的作品还是彩色的。
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备课时做到各个教学环节都考虑怎样组织全体学生的学的学生可以做什么样的探究
。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不能只停留在“激情导入”环节。例如我在水的浮力一课中,为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了课前留疑,课上以分组讨论、竞赛、个人抢答等形式来贯穿整个课堂,形成了人人参与的学习高潮。
优化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直观激发兴趣。老师在活动课教学中,要依据教材内容和不同课型灵活地选择和交替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科学五年级下册生物的生长(《让我们一起爱上科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