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戴望舒的西方诗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的论文.doc浅析戴望舒的西方诗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颓废音乐性诗意(情)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
论文摘要:外来影响的民族化与本土艺术传统的现代化是汉语诗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戴望舒的三本诗集旧锦囊雨巷、灾难的岁月为时间线索,以其所译介的外国诗歌为参照,试图阐释戴望舒诗歌创作对外来影响(尤其是法国象征派)的借鉴。
对外国诗歌的翻译、介绍,既是一种语言、文化改写,中间需经过不同文学传统、语言系统的过滤,又会对本土创作产生一种潜移默化式影响。现代派抒唱部落里的许多诗人都兼有诗人与译者的双重身份,作为中坚人物的戴望舒译作数量更是丰硕。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戴望舒的诗歌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
满溢着颓废的《旧锦囊》戴望舒写诗之初国内诗坛正是写实诗派和浪漫诗派逐渐势微,而格律诗派日渐兴盛的时期。出于诗人的敏感,以及对诗的表现艺术的追求,戴望舒很自然地接受了格律诗派的某些影响,做诗“追求着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地可‘吟’的东西。押韵是当然的,甚至还讲究平仄。”此期,戴望舒还翻译了英国世纪末颓废派诗人道生的诗,施蜇存先生回忆说:“当时,郁达夫在《创造季刊》上介绍了英国诗人欧纳思特·道生的诗歌,恰巧商务印书馆西书部新到了((近代丛书本的《道生诗集》望舒就去买来了一本,就倡议和杜衡合译。.不到三个月,他们把道生的全部诗歌和诗剧都译出了。”这期间,戴望舒正在创作《旧锦囊》,里面的那些作品,思想情绪或表现方法都像是道生诗的拟作。如此看来,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1929年4月,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中的旧锦囊一辑诗里,所受影响至少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闻一多的格律派诗论,比如对语言的音乐潜能和诗的韵律的注重,另一方面,也是这里所试图阐释的,即道生的颓废主题和忧伤基调。
如《寒风中闻雀声》一诗,开篇就勾勒出了一副枯枝悲叹,残叶零落的萧瑟秋景。“薤露”是出自汉乐府的旧典,指生命之短促就像薤叶上的晨露一般,借以慨叹韶华转瞬,生命易逝。短短四行,“自伤自感”的基调就此奠定。第二节,抒情主体“孤零的少年人”在“孤零的雀儿”的导引下进入诗境,与传统骚客不同的是,戴望舒不再把“雀儿”之类的自然物当作自在之物,当作诗人内心的外化或情绪的载体,而是强调一种“对象化”过程的效果,把自然当成一种近于神秘的生命隐喻。这其中有着道生抒情技法的影子:在道生的《我的情人四月》中,“四月”和情人是一对神秘的对应体,道生在四月无法永远停留的客观中抒发了情人终究会韶华不在伤感。戴望舒则从
“雀儿”的孤零中为“少年人”找到了同命相怜之感。不是靠直抒胸臆,而是凭借意象的营造。综观全诗,所用的“枯枝”、“死叶”、“寂寞”的大道、“无声”的高楼、“孤零的雀儿”等意象,满溢的忧郁又飘逸出某种委顿、颓废的气息。这种气息,在戴译道生的《秋光》中,是由“枯林”、“残枝”、寂寞的“树梢”、“迷茫”的秋色、“灰朦”的柔情来传达的。
流浪人的夜歌一首更是深深浸染了道生绝望,神秘的情调。我们可以将其与道生的villanelle比较。夜因其静默,黑暗,无边昭示了神秘,委身于茫茫夜色,诗人试图在流浪中找到归属,而黄泉与夜同质。《夜歌》中,首节由“残月是已死美人”,为自己“细弱的魂灵”啜泣,暗示失落,逝去。到第二节,生命“悲鸣”,“嘲笑”,“荒坟”指向死亡。第三节,此地为黑暗占领,人生没有希望,只是“茫茫”的空虚
浅析戴望舒的西方诗翻译对其创作的影响的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