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物膜使用
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
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又叫嵌入蛋白或整合蛋白,其主要特征是水不溶性,以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与膜脂分子的疏水部分相互作用,紧密结合,不同程度的贯穿第四章生物膜使用
内在蛋白(intrinsic protein)
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又叫嵌入蛋白或整合蛋白,其主要特征是水不溶性,以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与膜脂分子的疏水部分相互作用,紧密结合,不同程度的贯穿在脂质双分子层中。
结合牢固,需要用剧烈方法(有机溶剂、去污剂、超声波等)将其溶解下来,但膜结构也被破坏掉了。
内在蛋白与双层脂膜疏水区接触部分,由于没有水分子的影响,多肽链内形成氢键趋向大大增加,因此,它们主要以α -螺旋和β-折叠形式存在,其中又以α-螺旋更普遍。
膜锚蛋白(anchor membrane protein)
在研究细胞粘附分子时发现,某些蛋白质通过与聚糖链共价结合,直接被连到膜磷脂酰肌醇分子上,将蛋白质锚在细胞膜上,这种形式的外周蛋白,称作膜锚蛋白。
膜锚蛋白由于有锚链连于膜脂和外周蛋白之间,因而活动度大,流动性强,有益于发挥生物功能。
膜糖
由于单糖彼此间结合方式、排列顺序、种类、数量以及有无分支等差别,其组合是千变万化的,所形成的寡糖链种类非常多,形成了多种细胞表面特异的图像,细胞之间借此进行互相识别和交换信息。
生物膜中的糖类主要分布于质膜的外单分子层。这些糖是不超过15个单糖残基所连接成的具分支的低聚糖链(寡糖链),它们大多数与膜蛋白共价结合,少部分与膜脂结合,分别形成糖蛋白和糖脂。
生物膜的结构
由辛格尔(. Singer)和尼柯尔森(G. Nicolson)在1972年提出,认为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蛋白质。
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蛋白质犹如一座座冰山漂移在流动的脂质海洋中。
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模型强调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膜的不对称性
主要是由脂类和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造成的。
蛋白质在膜中有的半埋于内分子层,有的半埋于外分子层,即使贯穿全膜的蛋白质也是不对称的。
另外,寡糖链的分布也是不对称的,它们大多分布于外分子层。
膜的流动性
其一是脂类分子是液晶态可动的,脂类分子随温度改变经常处于液晶态和液态的动态平衡之中,两相中脂类分子排列不同,流动性大小也不同。
其二是分布于膜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也是流动的,它们可以在脂分子层中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这说明了少量膜脂与膜蛋白有相对专一的作用,这种作用是膜蛋白行使功能所必须的。
脂类双分子层中磷脂分子的流动性
磷脂转位分子的活动机制
生物膜的功能
在生命起源的最初阶段,正是有了脂性的膜,才使生命物质——蛋白质与核酸获得与周围介质隔离的屏障而保持聚集和相对稳定的状态,继之才有细胞的发展。
细胞的膜系统把细胞内的空间分隔,使细胞内部的区域化,即形成各种细胞器,从而使细胞的代谢活动“按室进行”。各区域内均具特定的pH、电位、离子强度和酶系等。同时,由于内膜系统的存在,又将各个细胞器联系起来共同完成各种连续的生理生化反应。
细胞内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在膜上有序进行。如光合作用的光能吸收、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过程分别是在叶绿体的光合膜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质膜的对物质的透过具有选择性,控制膜内外进行物质交换。如质膜可通过扩散、离子通道、主动运输及内吞外排等方式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各种细胞器上的膜也通过类似方式控制其小区域与胞质进行物质交换。
4、能量转换
通过生物氧化作用,将食物分子中存储的化学能转变成生物能,即将化学能转换成ATP分子的高能磷酸键。然后再通过ATP分子磷酸键的分解释放能量,为生物体提供所需的能量。
光合磷酸化: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主要是太阳能)转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再利用ATP的能量合成糖类物质。
真核细胞的氧化磷酸化主要在线粒体膜上进行。
原核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则是在细胞质膜上进行。
光合磷酸化主要在叶绿体膜上进行。
感谢您的关注
第四章生物膜使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