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肤结构与功能
第1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在生活中,我们天天跟自己的皮肤打交道,触摸皮肤,
有时会感到它比较粗糙、
有时觉得细腻、有时会起痘、有时突然多了几条细纹,
有时会看见忽然青了一块……
你知道这些问题是什层带棘的多角形细胞构成,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细胞之间棘突相连,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组织液,为细胞提供各种营养并将废物带回到静脉。棘层中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知外界各种刺激。最下层的棘细胞有分裂功能,参与创伤愈合。
棘细胞层
第24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来源于骨骼,为免疫活性细胞,分布于棘层以上的表皮内,约占表皮细胞的3~5%,核分叶或弯曲,有较多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溶酶体,其特征是胞浆含朗格汉斯颗粒(Birbeck颗粒)—是消化外来物的吞噬体或抗原贮存形式。朗格汉斯细胞有多种表面标记,具有吞噬、处理、传递抗原的能力,故称为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具有免疫作用。
第25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3)颗粒层
位于棘层之上,由2-4层的菱形细胞组成,细胞中有较多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称为晶样角素,有折射光线的作用,可减少紫外线射入体内。
第26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注意:
颗粒层的晶样角素在2种状态下会失去折射光线的作用。
缺水的状态
碱性环境
第27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游泳过后,
皮肤为什么会变黑
?
第28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4)透明层
仅见于手掌和足跖(zhí)的
表皮,是角质层的前期。由于处于角质层和颗粒层的2~3层扁平、境界不清、紧密相连的细胞构成。细胞内含角质母蛋白,与张力细丝融合在一起,有防止水及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
第29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透明层主要作用:
吸水性强,耐摩擦。
第30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5)角质层
角质层是表皮的最外层,由4-8层扁平无
核角化细胞构成,其细胞核消失,细胞
质干燥而形成纤细的纤维,细胞膜增厚
且褶皱不平,与邻近的角化细胞的边缘
相互折叠,细胞中充满了角质蛋白,它
比较坚韧,对物理因素(紫外线、湿度、
温度)和化学因素(酸、碱)等均有新
的角化细胞来补充。
角质层的形成和脱落经常处于平衡状态。
第31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第32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角质层的作用:
a、贮水;
b、自然脱落代谢;
c、保护皮肤。
第33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角质层过厚,会使皮肤看上去发黄、
发暗、而且缺乏光泽,从而影响皮肤
的吸收功能。因此,在做皮肤护理时,
利用磨砂、去角质等产品定期去除过
厚的角质细胞,能使皮肤细嫩而富有光泽,
同时也提高皮肤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达到理想的护肤效果。
第34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表皮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细胞层
基底层
第35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表皮新陈代谢的过程:
表皮的各层处于角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形成,基底细胞是所有上层细胞的
生化之源,它不断的产生新细胞,并逐渐向上层推移代谢,最后蜕变成无核的
角化死细胞,以皮屑的方式脱落。从一个基底细胞的生成到变成皮屑脱落大约
需要28天的时间。
基底层细胞每天约有10%进行核分裂并有序地渐渐向表面移行。
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层约需14日,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又需14日,
共约28日,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第36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2、真皮
真皮是腺体、血管和神经的大本营,是皮肤的支撑系统。位于 表皮之下,与表皮呈波浪形连接。可分为两层:即在上部的较薄的乳头层及下部的较厚的网状层。
第37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三、真皮(dermis)的结构与功能:
第38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第39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真皮层:
(1)乳头层: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盲端和感觉神经末梢。
最主要的作用:是在真皮与表皮之间输送营养及氧份。
第40页,讲稿共78张,创作于星期二
真皮层:
(2)网状层: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支撑着皮肤的弹性、韧性和张力。胶原纤维能抗拉,但缺乏弹性。网状纤维是较幼稚的胶原纤维,常见于毛囊、皮脂腺、小汗腺、神经、血管及皮下脂肪细胞周围。弹力纤维有较好的伸缩弹性,在网状层下部较多,较粗,与胶原纤维组织在一起,使胶原纤维网经牵拉
皮肤结构与功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