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元、角、分
教材内容: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计算.(P66-7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内容结构:
①小面值人民币(1元、1角、1分)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小面值换币(5角、2角,5分、2分),小金额付钱与找钱。
②大面值人民币(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大面值换币,较大金额的付钱与找钱
③实践活动(在自办的“小小商店”里进行购物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积累购物经验)
从表中可以看到,教材编排是很有层次的。先教学小面值的人民币,再教学大面值的人民币,是合理的认知线索。先教学1元、1角和1分,因为它们是人民币的主币,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后教学其他面值的人民币,这些都是辅币,分别由若干个1元、1角或1分组成的。还安排了许多换币、付钱、找钱等使用人民币经常进行的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多种活动,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部分学生还有购物的经验。教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第66页利用小朋友在商场门口的画面,引出本单元的课题。前后共3次提问“你认识下面的人民币吗”,引导学生观察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在交流中互补,在合作中学习,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想想做做”第67页第1题、第68页第1题根据价钱把物品与相应面值的人民币用线连一连,不仅再次认识人民币,而且联系物品的价钱,感受了人民币的面值。
教材没有对元、角、分间的进率采用灌输式教学。第66页插图中笔记本1元钱,引导学生认识到“付10角也是可以的”,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1元=10角,并类推到1角=10分。再通过第67页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进率。
在学生知道1元=10角以后,教材通过“试一试”在换钱活动中巩固进率。1张1元币可以换2张5角币,5张2角币可以换1张1元币,因为2个5角与5个2角都是10角,也就是1元。第68页第3题先通过1张5元币可以换5张1元币,体会几元就是几个1元。然后进行大面值人民币的换钱活动,让学生联系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并验证换的钱是否正确。有了换钱的经验,才能在购物时合理付钱。
,要看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从而灵活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案。
买东西要付钱。教材让学生思考从1张5角币、2张2角币、5张1角币里怎样拿出5角钱。这道题取钱的方案很多,可以取同一种币(1张5角或5张1角),也可以取几种币合起来(2张2角与1张1角、1张2角与3张1角)。第5题“怎样付8角钱”的问题能使学生明白,付钱时要根据自己有哪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并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案。
“1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可以怎样付钱”、“1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等问题能让学生知道,付出的钱可以刚好与所购物品的价钱相同,也可以略多于物品的价钱,同时还要根据自己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灵活地确定付钱方法。如果付出的钱多于物品的价钱,应该找回一些钱。为此,教材里安排了一些算找回多少钱的练习。
教材让学生在付钱的问题中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发展思维能力。提出买1个单价48元的足球,都付10元的人民币,应该付几张的问题,再次体会应付的钱不能少于、尽量接近物品的价钱。这题如果付40元显然是不够的,付60元是不合理的。
,积累经验。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初步学会使用人民币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参加购物实践是认识人民币的最好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商店了解物品的价钱,观察他人的购物过程,体会买东西时的主要活动,为自己购物作准备。
《小小商店》是一次实践活动,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在购物环境中回答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买东西时经常进行的计算、估计和判断,都是买东西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二是在教室里办一个小小商店,大家都来买东西。商品由学生带来,价钱由学生规定,买什么由学生自己选择。几名学生当营业员,负责收钱和找钱,其他学生当顾客。教材中“你能和同伴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吗”这一问题是学生参加小小商店的购物活动后,对买东西过程的回忆和反思,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一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对中国货币的悠久历史充满了好奇,对多姿多彩的外国货币很感兴趣,但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人民币是我国的流通货币,对人民币的图案知识了解甚少,对人民币的流通、发行、防伪知识也了解的不够透彻,更不了解人民币不仅是我国流通的货币名称,而且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和瑰宝。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部分学生还有购物的经验。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自付钱、找钱的实践经验。
第一课时认识元、角、分(一)
主备人:周仁凤
第五单元元角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