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9,〜112°04,。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邻。陆地区域面心的兴安、灵川、桂林、临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达1800〜2000mm。另有三个少雨区:(1)以田阳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带,年降水量仅有1080〜1200mm;(2)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年降水量为1200〜1300mm;(3)以武宣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干旱少雨,易引发森林火灾。
日照:广西各地年旦照时数1169〜2219小时,与邻省比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云南大部地区偏少,与广东相当。其地域分布特点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区少。北海市及田阳、上思在1800小时以上,以涠洲岛最多,全年达2219小时。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乐业、凌云、那坡、马山等地不足1500小时,金秀全年日照时数最少,只有1169小时。其余地区在1500〜1800小时之间。
广西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特点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区春季多于秋季外,其余地区秋季多于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时数为355〜698小时,占全年日照时数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时数只有186〜380小时,仅占全年日照时数的14%〜17%。
气象灾害:广西气象灾害相当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突出。
按干旱发生的季节划分,广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危害广西的旱灾主要是春旱和秋旱。干旱发生频率的地域差异较大,春旱以桂西地区居多,而秋旱多出现在桂东地区。全广西大范围的春旱大约4〜5年一遇,但百色、崇左两市、防城港市北部、北海和南宁两市南部、河池市西部等地,发生春旱的频率达70〜90%(而桂林、贺州两市,柳州市北部等地,春旱的频率仅5〜20%。全广西大范围的秋旱大约2〜3年一遇,但桂东北大部,桂中盆地及其邻近地区等地,发生秋旱的频率达70〜90%。
广西暴雨洪涝灾害频繁。每当汛期,暴雨等强降水天气,常造成山洪暴发、河水上涨,冲毁、淹没农作物、道路、街道、房屋,冲毁水库、桥梁、电站等设施,引发山体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西洪涝发生频率大的地区有两类:一是降水量多、暴雨多的地区,例如柳州市北部、桂林市中部、沿海地区和玉林市南部,以及马山、都安、凌云等地;二是广西大、中河流沿岸各市、县,特别是地处江河中、下游及交叉口海拔较低的河谷平原地带,例如柳州盆地,郁江、浔江、西江沿岸等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民族
广西是中国5个民族自治区之一。世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另有25个其他少数民族成分。汉族人口约300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800多万人,%。其中壮族人口1500多万人,%。
水能资源:
广西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域面积约4700平方公里,集雨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河流937条。全区拥有单河理论蕴藏量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246条,技术可开发量1897万千瓦,年发电量811亿千瓦时,居全国第8位,是全国优先开发的三大水电建设基地之一。
广西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红水河、郁江、柳江(均属于西江水系),其中红水河占广西水能资源总量的68%。红水河开发规划自其上游南盘江天生桥至其下游黔江大藤峡,河流总长1050公里,总落差760米,具有修建高库大坝的有利地形,可开发建设10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1291万千瓦。正在建设的龙滩水电站总装机540万千瓦,是目前国内在建的仅次于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特大型水电工程,建成后除本身发电、防洪外,还能起到平衡下游梯级水电站出力的作用。
农业资源:广西是国内水、土、热资源配合较好的地区之一,物产丰富多样,主要盛产南亚热带水果、蔬菜、甘蔗、麻类作物、桑蚕、药用作物、香料作物、松脂、桐油、三黄鸡、奶水牛、水产品等农产品。目前,全柑、橙、柚、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蔬菜种植以秋冬蔬菜为主面积达1500多万亩。
广西是世界10大产糖区之一,甘蔗种植面积900万亩左右,单产和糖份均达到巴西等著名产糖。全区共有草山草坡9700万亩,可利用面积70%以上,
广西、桂林、龙胜龙脊概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