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作家简介
(徐昭辰整理)
顾炎武
顾炎武( 1613——1682)初名绛,明亡改炎武,宇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 山人。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兼诗人。提倡“经世致用”有关民生之实 际学问,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 言尽意不尽的特点。要求“清幽淡远,风致清新,语言含蓄。”其成名作是 24
岁在济南大明湖所赋《秋柳四首》在大江南北传诵。其在南京作《秦淮杂诗》 20 首(之一),较有影响。
查慎行
查慎行( 1650——1727)受学于黄宗羲,诗学苏、陆,得宋人之长。赵翼对其评 价甚高。“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诗歌擅长白描,乞求调畅, 词务清新。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人,与王士祯齐名诗坛,有“南朱北王”之称, 赵执信奉二人为两大家。五十岁以布衣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预修《月 史》后归乡潜心著述,为浙西词派开创者。编有《明诗综》,他是一位典型的学 者型文人。
沈德潜
沈德潜( 1673—1769)字确土,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著有《沈归愚 诗文全集》,并编选了《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 诗别裁集》(即《清诗别裁集》)等书。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 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 富于变化的美感。沈德潜的诗论是以汉儒的诗教说为本,以唐诗的“格调”为用,
企图造成一种既能顺合清王朝严格的思想统治而又能点缀康、 乾“盛世气象”的
诗风。沈氏本人的诗作,大抵平庸无奇,有时也写民生疾苦,但这不过是表现封 建文人“忧国忧民”的姿态而已。只是他在各种选本中对一些古典作品的技术性 分析,还说了不少内行话。
翁方纲
翁方纲( 1733—1818),以提倡“肌理说”闻名。在乾隆时做过内阁学士,他是 一位学者,也以学者的态度来谈诗,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 准”(《志言集序》)o
所谓肌理,兼指诗中的义理和作诗的条理。他认为学问是作诗的根本,“宜博精 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粤东三子诗序》),同时认为宋诗的理路细腻为 唐诗所不及,所以主张宗法宋诗。在提倡诗风的“醇正”方面,他其实与沈德潜 相合,其诗作质实而少情趣。
袁枚
袁枚( 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广交四方文士,负一时重望。生活放浪,颇为礼法之士所讥。有《小仓山房集》、 《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子不语》。 袁枚值得注意的地方,不仅是提出“神
韵”的诗歌主张,而且从许多方面重申了晚明的反传统思想, 代表了晚明思潮在 经历清前期的衰退之后的重新抬头。 他和李贽一样,肯定情欲的合理性,认为圣 人之治,就是要让“好货好色”的人欲得到满足(见《清说》)。他甚至肯定富 有者奢靡的生活,反对一味崇俭,指出:“古之圣贤,求贫民之富;今之有司, 求富民之贫。不知富民者,贫民之母也。”(《与吴令某论罚谖书》)他的诗论 对恢复诗歌的抒情功能和个性表现,有很重要的意义。
赵翼
赵翼( 1727—1814)字云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常州)人。深于史学,《廿 二史札记》、《陵余丛考》为世所重。文学方面有《瓯北诗钞》和《瓯北诗话》。 赵翼论诗与袁枚相近之处,是以创新为最高标准,绝不甘落人后,更不用说模拟。 赵翼为诗不主一格,无所不入,个性分明、才情豪放是其长。
郑燮
郑燮(1693—1765)宇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有《郑 板桥全集》。他是一个稍带狂诞习气,而思想和性格却并不敏锐和强烈的正直 人士。就像他的书画,有些“怪”味却并不放纵,其实还是比较秀雅的,内蕴也 比较浅。他的诗一部分集中反映民生疾苦, 如《孤儿行》、《逃荒行》、《姑恶》、 《私刑恶》、《悍吏》等,都很具体真切而富于同情心,为一般诗人所少有。语 言自然浅切,不喜模拟,是一种优点,但缺少特异的感受和别出一格的创造。律 诗尤嫌轻滑不着力,绝句较明快,有些表现出他的性格。
黄景仁
黄景仁( 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铺,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有《两当轩 集》。黄景仁多次应试不中,一生潦倒而多病,穷愁困顿的生活实情也就成为其 诗歌的主要内容。黄景仁的诗以七言之作(包括古体和律绝)最能显现其特有的 气质,风格深受唐诗影响,但又自出机杼。他二十四岁时参加安徽学政朱筠(号 笥河)在采石矶太白楼举行的盛会,即席写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据说此诗曾让与会士子搁笔,人誉之为可与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作赋相比。 黄景仁 的七言律绝能广采博取而自成一格, 语言自然秀逸,意象鲜明而具有独创性,感 情表达得很深细,有晚唐特别是李商隐诗的风味。 在他的时代,他终究是最具诗
清代作家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