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传统礼仪
远古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 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 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 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寒食节的传统礼仪
远古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 “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 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 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 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 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 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 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 日等不同说法。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 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前 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春秋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 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 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 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 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 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
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 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 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 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 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 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 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 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 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节日特色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 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 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 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 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 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寒食节源于春秋时, 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 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 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 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 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 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由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 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 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 食食品。寒食节时期有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 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寒食节的传统礼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