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酱油是以富含蛋白质的豆类和富含淀粉的谷类及其产品为主要原料,在微生物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熟成,并经浸滤提取的调味汁液。
第一页,共六十二页。
二、 酱油的开展史
酱油:
α-淀粉酶:10~20单位(60℃碘比色法)
β-淀粉酶:2400~2900单位(40℃碘量法)
第十三页,共六十二页。
3、米糠和米糠饼
米糠:是碾米后的副产品。
米糠饼:是米糠榨油后的饼渣。
两者均含有丰富的粗淀粉,都可作为生产酱油的淀粉质原料。
第十四页,共六十二页。
4、其它淀粉质原料
但凡含有淀粉而又无毒、无怪味的谷物,例如:玉米、甘薯、碎米、小米等均可作为生产酱油的淀粉质原料。
第十五页,共六十二页。
三、食盐
食盐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且与氨基酸共同给以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
食盐还有杀菌防腐作用,可以在发酵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菌的污染,在成品中有防止腐败的功能。
生产酱油宜选用氯化钠含量高、颜色白、水分少及杂质少、卤汁少的食盐。
第十六页,共六十二页。
四、酱油酿造用水
一吨酱油需用水6~7吨。
水是最好的溶剂,发酵生成的全部调味成分都要溶于水才能成为酱油。酱油中水占70%左右
但凡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
如果水中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一般来说在酱汁中含铁不宜超过5ppm。
第十七页,共六十二页。
五、辅助原料
增色剂:①红曲米 ②酱色 ③红枣糖色
助鲜剂:谷氨酸钠
防腐剂:①苯甲酸和苯甲酸盐
②山梨酸和山梨酸钾
第十八页,共六十二页。
第三节 种曲的制造
种曲即酱油发酵时所用的种子,它是生产所需要的菌种〔米曲霉、酱油曲霉、黑曲霉〕经培养而得到的含有大量孢子的曲种。
生产上不仅要求孢子多、发芽快、发芽率高,而且必须纯度高。种曲的优劣,直接影响酱油的质量、杂菌含量、发酵速度、蛋白质和淀粉的水解程度,因此种曲制造须十分严格。
种曲制备的流程概要如下:
菌种 → 斜面试管培养 → 三角瓶培养 → 种曲
〔扩大曲〕
第十九页,共六十二页。
种曲制备工艺
三角瓶种曲制造
1. 原料配比:麸皮:面粉:水=80g:20g:70mL
2. 混合:筛去粗粒
3. 装瓶:250~300ml三角瓶〔先塞好棉塞,150~160℃干热灭菌,装入厚度1cm左右的物料 〕
4. 接种及培养:接种,30 ℃、18h左右〔发白结饼〕,摇瓶一次,将结块摇碎。继续30 ℃培养,再4h左右〔又发白结饼〕,再摇瓶一次,3天培养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即可使用,置冰箱备用。
第二十页,共六十二页。
制种曲工艺:
将麸皮80%和面粉20%〔或麸皮100%〕加水混合,常压杀菌l h,再焖30min后出锅过筛,摊开冷却至40℃%~1%量接入三角瓶扩大培养,拌匀装入曲盒或竹匾摊平(2cm)入种曲室,28℃~30℃培养6h第一次翻曲,喷40℃水,使其含水量达40%,盖上草帘或湿纱布经4h~6h,第二次翻曲,品温控制在38℃以下。经10h品温降至32℃~35℃,再经56h,当外表长出黄绿色孢子,外观块状、内部松散,手指触孢子就飞扬即为种曲。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二页。
一级种子
试管原菌
麸皮
面粉
混合
第一次
加水
蒸料
过筛
第二次补水
接种
装盘
第一次翻曲
第二次翻曲
水
煮沸
冷却
冰醋酸
〔40%~50%〕
〔30%~49%〕
种曲制备工艺流程
揭去草帘后熟
种曲
抑制细菌生长
16h
4~6h
目的:,成为酶易作用的状态。,以利于糖化。,减少制曲时的污染。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二页。
种曲质量标准
(1)外观:孢子生长旺盛,呈新鲜黄绿色,无杂菌生长的异色,用手捏碎种曲有孢子飞扬,内部无硬心,手感疏松。
(2)气味:具有种曲特有的曲香〔枣子香〕,无酸气、氨气等不良气味。
(3)水分:自用种曲含水分15%以下,出售种曲含水分10%以下。
(4)孢子数:每克种曲含25~30亿个孢子〔湿基〕称取种曲10 g烘干后过75目筛〔Ф 〕过筛的孢子质量占干物质质量的18%以上。
(5)发芽率
酱油生产工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