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薄又快又好吃小烙馍香飘中原
李 华 四处拜名师学来烙馍绝技
2000年10月,30多岁的蒋永超在粮食系统工作。当时粮食行业效益不是很景气,单位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下岗吧,满街都是做买卖的,但自己一无资金,二又薄又快又好吃小烙馍香飘中原
李 华 四处拜名师学来烙馍绝技
2000年10月,30多岁的蒋永超在粮食系统工作。当时粮食行业效益不是很景气,单位连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下岗吧,满街都是做买卖的,但自己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去哪找活路?不下岗吧,工资少得可怜。在家歇着等于虚度光阴,心里犹豫不决。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最终选择开始艰难的创业。
经过考虑,蒋永超觉得自己在粮食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应该在食品生意上找出路。因为民以食为天嘛,这种生意永远都有市场。随后,他考察郑州、石家庄、武汉等城市,见到了烙馍摊前围了不少的购买者,于是觉得这个生意前景不错。
在以前,中原摊烙馍的工具名为“鏊子”,就是把薄石头打磨成龟背状,再磨制光滑的一种器具。后来又改为生铁铸造,也就演化为今天的“鏊子”。作为烙馍的发源地,广大的中原地区现在仍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烙馍的习俗。人们习惯地把烙馍当主食,卖烙馍的小商贩在当地遍地都是。
蒋永超是地道的中原汉子,从没做过家务活。更别说做烙馍了。不会咱就学嘛。蒋永超开始到处学艺,个把月的时间,跑遍了周边县区大小百家的烙馍摊,光烙馍就买了一大堆。俗话说“看着容易做着难”,蒋永超虽然看人家操作不下数百次,可当自己亲自下手烙馍时。不是在“鏊于”上转不匀,就是糊糊不能同步。烙出的馍黑乎乎的,又厚又硬不说,而且根本不成形,白白糟蹋了几麻袋小麦。但蒋永超特别要强,在以后的几个月里,跑郑州、奔洛阳、去开封到处拜师,回来后又把本家一位老大娘请来做示范,终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烙馍技术,烙出的馍薄如纸、柔似棉,色泽鲜亮,比起市场上的烙馍绝不逊色。
再研新口味产品供不应求
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2001年2月蒋永超在县城街头租了两间小屋,挂出了口福香烙馍店的招牌。刚开始,蒋永超的生意红火了好几天。可好景不长,因为人们发现他的烙馍和其他摊的烙馍没啥两样,买的人越来越少。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烙馍店火起来呢?正当蒋永超苦无良策的时候,有好心的客户给他出主意,说烙馍越薄越好吃,要是能做出中原最薄的烙馍就好了。蒋永超一想也是,便去请教几名老一辈的师傅,人家一看他烙的烙馍便说,能薄到这份上已经够了,不可能再薄了。
除了在薄和快上下工夫,蒋永超并没止步,他觉得必须开发同行没有的新品种,自己的烙馍才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他发现。很多小孩嫌烙馍没味,不喜欢吃。而有各种水果味的果冻等小食品却大受小朋友的欢迎。于是,他想,要是把烙馍做成水果味的,一定会在孩子中间打开市场。
想是这么想,可从来没人做过水果烙馍,想找个师傅学都找不到,怎么办?蒋永超决定自创。他买来一大堆香蕉、山楂、苹果等水果,就在家里练习起来,可当他终于做出水果烙馍后才发现,这种新产品不像他预料的那么畅销。人们没见过这种烙馍,无论如何宣传大家还是习惯性地购买老式烙馍。蒋永超急了,干脆买一送一,买烙馍白送水果味烙馍,对顾客说:“拿回家给孩子们尝一尝。”后来许多孩子拽着大人们来买,蒋永超的水果烙
又薄又快又好吃小烙馍香飘中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