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
主讲人:张璐
团队人员:周聪、吴昊、张杰、李春晓
知识目标:
掌握发酵生产青霉素的条件控制,及青霉素提取与精制的控制点。
重点:掌握发酵生产青霉素的工艺流程
难点:青霉素提取与精制的使菌丝在大米表面能均匀生长,制得绿色小米孢子。注意:①每批孢子必需进行严格摇瓶试验,测定效价及检查杂菌情况。②斜面孢子和米孢子培养要注意湿度控制
种子罐培养工艺
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
消沫剂等;
接种量:>200亿孢子/t培养基
空气流量: 1:3(通气量与发酵液体积比)(m3 / m3 ·min);
搅拌转速:300-350r/min;
温度:27±1℃ ;
时间: 40h。
质量:菌丝浓度达40%,菌丝形态正常
二级种子罐:繁殖罐,大量繁殖。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消沫剂等;
接种量:10%;
空气流量:1:1- (m3 / m3 ·min);
搅拌转速:250-280r/min;
pH:自然;
温度:25±1℃;
时间: 10-14h;
质量:菌丝浓度达40%,%以下,菌丝粗壮,III期(脂肪粒,积累贮藏物),无杂菌,效价在700u/ml左右。
生产罐培养工艺
三级罐:生产罐;
培养基:
花生饼粉,葡萄糖,尿素,硝酸铵, 硫代硫酸钠,苯乙酰胺,CaCO3, 玉米油, 硅油.
培养基
碳源青霉菌能利用多种糖,如:葡萄糖、乳糖。目前采用淀粉水解糖,糖化液进行流加。
氮源可采用玉米浆、花生饼粉、精制棉籽饼粉或麸皮粉等有机氮源,及氯化氨、硫酸氨、硝酸氨等无机氮源。
前体为生物合成含有苄基基团的青霉素G,需要在发酵中加入前体如苯乙酸或苯乙酰胺。由于它们对青霉素有一定毒性,%,并采用多次加入方式。
无机盐包括硫、磷、钙、镁、钾(前少后多,氮源转为氨基酸)等盐类。铁离子对青霉素有毒害作用,应严格控制发酵液中铁含量在30ug/mL以下。
温度控制
适宜菌丝生长温度一般为27ºC,分泌青霉素20℃
20℃青霉素破坏少,周期很长。
变温控制,不同阶段不同温度。
生长阶段:较高温度,缩短生长时间;生产阶段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合成。
前期控制26℃左右,后期降温控制22℃
pH控制
-,
直接加酸或碱:自动控制
流加葡萄糖:速度取决于pH变化快慢。
pH下降:补加CaCO3、通氨、尿素或提高通气量
pH上升:补加糖(补糖的控制可根据残糖量及发酵过程中的PH值或最好是根据排气中CO2及O2量来控制。%左右,PH值上升时开始补糖。)、生理酸性物质(硫酸铵、油脂)恒速补糖,用酸或碱控制方式
溶氧控制
<30%饱和度,产率急剧下降;
<10%,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临界溶氧浓度:30%。
通气比:1:- 。
适宜的搅拌速度:保证气液混合,提高溶氧
各阶段的供氧比较
消沫
天然油脂:玉米油;化学消沫剂:泡敌。
前期:主间歇搅拌,少加油
中期:搅拌、加油、稍微降低通气量(必要时),策略:少量多次,一次过多影响呼吸代谢。
后期:尽量少加消沫剂,可加水稀释
提炼工艺过程
1.青霉素不稳定,遇酸、碱、热分解失活
2.水溶液中不稳定,非极性溶剂中稳定
3.易溶于有机溶剂,水中溶解度很小
4.青霉素盐很稳定;降解产物具有致敏性
5.防止降解,条件温和、快速。
预处理
青霉素的存在部位:发酵液
浓度较低:10-30Kg/M3
含有大量杂质:菌体细胞、核酸、杂蛋白质、细胞壁多糖等、残留的培养基、色素、盐离子、代谢产物等
目的:浓缩目的产物,去除大部分杂质,改变发酵液的流变学特征,利于后续的分离纯化过程。
预处理:发酵液加少量絮凝剂沉淀蛋白
过滤
鼓式真空过滤机过滤:草酸或黄血盐
一次滤液:-,略浑,棕黄或绿色,蛋白质含量0. 5-%。
板框式过滤机过滤:
-,%PPB(溴代十五烷吡啶),%硅藻土为助虑剂。
二次滤液:澄清透明,用于提取(收率90%)
溶剂萃取
原理:青霉素游离酸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青霉素盐易溶于水。
萃取剂:青霉素分配系数高的有机溶剂。
工业上通常用:醋酸丁酯和醋酸戊酯。
除去蛋白质:-%乳化剂PPB(溴代十五烷吡啶)。
萃取:2-3次。
逆流萃取过程
正相萃取:-,滤液:醋酸丁酯=1:,碟片式离心机分离(-)
反相萃取:-(磷酸盐、碳酸盐缓冲液)。把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