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传染病的职业暴露
规范性文件
2004年4月6日卫生部颁布了《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2006年《艾滋病防治条例》
2007年省卫生厅《广东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2009年3月2日卫生部颁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指导原则》
2015年7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
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或被含有病原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的情况。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定义
艾滋病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梅毒
常见的血源性传染病有哪些?
血污染针头刺伤后,不同病原体感染危险度
HBV感染率6%--30%
%
HIV感染率 %
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
针刺伤的深度(尤其空心针)
接触物与量多少
病毒载量和疾病严重程度(晚期艾滋病患者或未经治疗,病毒载量高
暴露者防护情况及暴露后处理方式
针刺伤后感染的危险程度
1、伤口处理
2、报告
3、风险评估
4、预防用药
5、抗体及康健追踪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皮肤伤口黏膜污染
↓↓
流动水冲洗大理生理盐水冲洗
近心向远心端挤压
↓
75%乙醇或碘伏消毒
↓
包扎伤口
发生职业暴露后污染处的处理
报告:
一、科里(主任、护长)
二、院感科
电话报告
表格报告(路径:内部文件→院感科→院感监测)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艾滋病病毒职暴露
指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HI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
常用的消毒剂:碘酊、乙醇、过氧乙酸、戊二醛、次氯酸钠等对HIV有良好的灭活作用。
HIV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可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100℃20分钟可以将HIV完全灭活。
对紫外线不能灭活HIV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