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寨的“牛老爷”
刘平运 侯官寨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东南方向,距区政府所在地约25公里。据《长安县志?地名》记载:侯官寨村始建于唐代甚更早。其村名根据《西安通览?侯官寨》篇考论:皆因该村历史上一直长期驻扎军队,且武官战功卓著,从侯官寨的“牛老爷”
刘平运 侯官寨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东南方向,距区政府所在地约25公里。据《长安县志?地名》记载:侯官寨村始建于唐代甚更早。其村名根据《西安通览?侯官寨》篇考论:皆因该村历史上一直长期驻扎军队,且武官战功卓著,从西周樊侯开始,至汉唐、明清,被封为侯爵官员近50人,故得名。
侯官寨迎春社火中的牛老爷,在当今中国文化遗产上堪称独一无二。2007年5月1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文,将“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牛老爷的由来
侯官寨村自古民风淳朴,重农、爱牛的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自唐代建村不久,先民们就在今上堡子村最高土台上,建先农庙一座(现存遗址)。先农庙坐南向北,方位上正对侯官寨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腊月初一均举行“春期、秋报”祭祀活动。春期祭祀前,在庙前空地中央,置泥塑青牛一头。祭祀这天,庙坛祭品颇丰,香火旺盛,由村中德高望重老者担任“春官”,主持整个祭祀过程。祭祀完毕,人们用木棍、鞭子抽打泥牛(意为鞭春),泥牛破碎后,春官即把供在桌上的五谷种子分发给村民,然后骑着青牛带领村民下田耕种。
侯官寨村迎春社火中的牛老爷形象,源于每年祭春的春官,至于现今人们普遍将春官俗称“牛老爷”,完全是由于春官是位骑牛的老爷,故俗称牛老爷。
侯官寨村迎春社火牛老爷形象,之所以俨然一副清朝县令模样,左脚蹬朝靴,右脚穿草鞋,未骑马而坐牛,令人啼笑皆非。相传,清同治四年(即1866年),陕西巡抚刘蓉在给侯官寨村捐赠“灵湫甘澍”牌匾后,于翌年闻知该村元宵节闹社火,前往观看后,觉秩序很乱,遂将该村春官封为清朝县老爷模样,但此牛老爷的权限只限于祭春、耍社火时组织领导及维持秩序权力,祭春社火结束,清朝县令(牛老爷)的权力自行消失。
应该指出:牛老爷不是人们心目中的社火,而是侯官寨迎春社火中的权威领导。
侯官寨社火的发展方向
自古以来,侯官寨村能人多,且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元宵节迎春社火也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侯官寨社火场面大,不打架。侯官寨村有12个村民小组,每年耍社火时,共有上堡、狮子、东南、大庙、北堡、土地、龙门7个社团参加。现侯官寨有近4000村民,耍社火时全村出动,除老弱病残者外,约有近3000人参与其中。每社社火以20桌计算,全村一次出社火约在150桌左右,加上锣鼓、仪仗队及社火底子,村里街道满是社火踪影,而周围村民看社火者更是人山人海。故有“来早的看不到头,晚回的能看到尾”之说。尽管场面如此之大,方圆三四十里村寨无可比拟,至今却很少出现打架斗殴现象。
历史上,侯官寨唱戏人很多,远有自乐班,近有业余剧团,解放前后该村上演的古典剧《闯宫抱斗》,在西安城南小有名气。故该村耍社火时,把以文装戏、让戏说话当做重要手段,尽力发挥演绎。因该村历史上形成南四社与北三社两大社火帮派,故该村社火中常出现三、四、南、北四字。
侯官寨的“牛老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