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探索思考
政绩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办成的实事、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效,是能够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领导干部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态度,贯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致使考核者对干部情况的了解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此外,不能根据单位的主要职能、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在考核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考核方法,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效率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
3、考核过程中民主化程度还不够广。在现行的考核中,往往是偏重于民主测评,而受干部群众个人认知水平的影响,有时民主测评结果往往不能准确衡量干部的实绩,既要注重群众公认,又要做到不以票取人,在考核中又很难把握。同时在民主测评中,参评人员大都局限于考核对象的同级班子成员和部分直接下级,范围窄、层次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4、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实情存在脱节现象。一是考核结果与干部真实面目间的距离。在不愿得罪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老好人思想还不能完全杜绝的情况下,按照现行的干部考核内容设置、操作过程,了解实情比较困难,考核结果难免存在着失真失实现象。如干部年度考核中,除个别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者被评为不称职外,其它人员千篇一律的为称职,一些不称职的干部难以通过现有的考核界定出来,通过年度考核也很难反映出一名干部的好坏程度。二是干部考核与干部提拔使用间的距离。由于考核结果缺乏比较直观的判断依据,对干部实绩很难界定,因此在干部奖惩和升降过程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这些问题与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克服和解决,建立起一套更加系统配套、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干部的能力建设、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会逐渐陷入比较被动的困境。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原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对照《决定》精神,我们在考核中,一是要注重考核的全面性。即考核目标和指标体系必须全面体现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要求,以便于全面把握干部的综合情况。特别是在干部实绩考核指标的设置上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代替干部绩的考核;二是要注重考核的长效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核干部的政绩,防止只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透支未来等偏向。既要看近期的变化,又要看发展的后劲;既要看任期内的发展,又要看留下的包袱。三是要注重考核的动态性。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调整考核指标,如在干部考核指标设置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变量指标。
2、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以人为本,同样,干部实绩考核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准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考核公正性与公开透明性统一起来,把民主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我们在干部实绩考核中,要努力搭建起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评价平台,把“群众认可”作为考察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尺度。在考核内容、程序上要充分扩大民主、反映民意,把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贯穿干部政绩考核的全过程。在考核结果运用上要进行社会公示,让群众评判考核结果准不准,监督考核人员是否公正,较好地避免考核的失真、失实。
3、坚持实是求事,注重实绩原则。干部实绩考核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既要看干部在任内做出的成绩,又要看前任留下的基础和起点,既要看干部取得的眼前看得见的工作实绩,又要看干部抓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的力度,既要看干部工作环境和条件的优劣给工作带来的影响,又要看干部在现有基础上的行为,既要看干部平时的工作能力,又要看干部在重要时期、重要工作、重大事件中的决断魄力和应对能力,既要看干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实绩,又要看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总之,在干部实绩的认定和评价上,必须注重干部工作实绩,并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这是对干部工作实绩作出公允判断的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要通过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使实绩考核与对干部的客观要求相符合,与其岗位职责的内容相一致,真正做到责权统一,客观公正。
4、坚持考用结合,奖罚分明原则。要进一步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的运用既是实
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探索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