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工夫返先天(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性命圭旨》是明代的一部以“金丹修炼、性命之道”为宗旨的气功学著作,相传为尹真人的弟子所作(其弟子号曰紫中道人,但师徒二人的真实姓名后天工夫返先天(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性命圭旨》是明代的一部以“金丹修炼、性命之道”为宗旨的气功学著作,相传为尹真人的弟子所作(其弟子号曰紫中道人,但师徒二人的真实姓名、行藏均不可考)。这部经典以主张“性命双修”而著称,书中充满了“取坎填离”,“龙虎铅汞”之类丹道气功所特有的概念,一般人要完整地阅读、领会其丹道功法的整体思想,确有一定困难。但是,该书兼收释、道、儒、医等众家气功修炼理论之精华,内涵十分丰富,即使不以丹道修炼为宗旨的气功爱好者,也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教益。在此,笔者谨就《性命圭旨》作者十分重视的心性修炼问题做一番疏理,以引起广大功友对心性修炼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和深入的理解。
《性命圭旨》的作者对气功修炼首先采取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态度。他说:“道也者,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气也”(《元集?大道说》)。但同时,他也明确地指出:“若夫修道,先观其心”,“皆一心地法门,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第一节《涵养本源救护命宝》)。离开了心性修炼,练功者也就迷失了天人相通的必由之路。所以,作者明言:“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此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大道说》)。
既然“心性”为修炼之本体,那么,对“心性”二字的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作者指出:“性者,心未萌也”(《魂魄说》)。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心生于性,意生于心,意转为情,情生为妄(念)”(《顺逆三关图》),也就是说,性是源,心是流,由性生心,由心生意,由意生情,由情生妄(念)。但同样是一个“性”字,却有个人的先天和人人的先天之别,前者被称为“气质之性”,后者被称为“天命之性”(命,即赋予之意,《性命圭旨》有时又称“天赋之性”)。“天命之性”是由宇宙之本体―――“道”赋予人类的共同天性,《性命圭旨》指出:“盖造化间有个万古不移之真宰,又有个与时推移之气运。真宰与气运合,是谓天命之性”(《八识归元说》)。“天命之性,心之本体”(《九鼎炼心说》,文意如此)。“天命之性”是儒家的称谓,但也是各家修炼所追求达到的目标,因此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性命圭旨》中又说:“盖佛性者,本性也。而所谓本性者,岂非我本来之所自有之真性欤!真性者,天命之性也。以其不露边际,故谓之‘中’;以其真一无妄,故谓之‘诚’;以其与物同体,故谓之‘仁’”(第五节《乾坤交媾去矿留金》)。可见,真性、佛性与天命之性,其实是异名同实。不仅如此,就人的心灵结构而言,“天命之性,元神也;气质之性,识神也。故儒家有变化气质之言,禅宗有返识为智之法”(《八识归元说》)。“天命之性,吾之真金也,人人所必有者;气质之性,金之浊滓,上智之所不无者”(《九鼎炼心说》)。需要指出,在《性命圭旨》中,有“元神”与“阳神”之别,元神是与生俱来的,“不生不灭”,湛然常存,靠觉悟而得;而“阳神”是通过“取坎填离”、
后天工夫返先天(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