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疑病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总疑心自己有很多病
电话约定之后,我接待了50多岁的陆先生的来访。陆先生这样开始诉说:
最近单位要组织到外地考,便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注、紧张和恐慌,并反复思考是否患上了某种疾病,有时还将一些道听途说的情况联系起来变成自己的症状。有些患者把病史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熟练地应用医药词汇,绘声绘色地表述自己如何不适。他们的思想和言语完全集中在症状上,反复去医院检查,以寻求所谓“更好”“更可靠”的诊断和治疗。
探究病因:心灵躲进避难所
现在,需要弄清的是陆先生疑病症的成因,这对于心理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于是,陆先生继续着自己的故事:我从小就认真、内向、敏感、疑虑、胆小,谨小慎微,还有完美主义。因而自己多少年来感受了比别人更多的痛苦。更让人痛苦的是,当时,我经历了第一次婚姻的失败。那种苦痛让人不敢回想。后来,我和现在的妻子走进了婚姻。应该说,我们是幸福的。可是,我还是总觉得自己的身体有好多毛病。特别是我的母亲因病去世后,我对自己的身体更是担忧……
研究发现,疑病症的病因主要有:一是社会心理因素。疑病症患者的生活中通常都遭受过较大的挫折和心理创伤。二是个性心理特征。患者人格特征为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孤独、自怜、自我中心、谨小慎微,追求完美。三是心理防卫机制。疑病症状是由于个人无法应付困难而产生的退缩行为,来减少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面对麻烦的生活境遇能够有一份心安理得。可见,疑病症是潜意识里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作用的结果,是心灵不幸的“避难所”,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
很明显,陆先生的症状正是上面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严谨认真追求完美的人,事业还没有成功却遭遇了婚姻的不幸,内向、文弱、敏感的心灵怎能不寻求庇护?庇护的最好办法便是躲到“病”里,于是潜意识中开始扮演病人――疑病。母亲的去世又加剧了疑病症状。至于现在症状较重,是退居二线将要退休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又习惯化地开始扮演病人,疑病心态加重了。
第一步心理治疗:认知调节
沟通至此,陆先生表示领悟,并且疑病观念开始动摇。随后,我们聊起了森田疗法这个话题,以便进一步认知调节。
森田认为:神经症患者常把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把一般人在某些场合可能产生的感觉误认为是“病”而焦虑恐惧。注意力越是集中在这些“症状”上,越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越容易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形成症状并使之继续的主要原因。
据此,森田提出了治疗原理和方法。一是顺其自然。就是一面老老实实地接受症状不予抵抗,一面带着症状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对躯体和心理症状不加排斥和压抑。二是为所当为。就是在顺其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积极行动,努力做应做之事。
我们又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列举了正反许多事例,印证上述森田的观点。
陆先生的确悟性很高:“您真是一位绝好的心理咨询师,在不经意间淡化了我的疑病观念,给了答案。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此番外地考察当勇敢前行!”
第二步心理治疗:心灵自救
不久,陆先生考察归来
告别疑病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