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情在校园飞扬
顾雅明
每一个孩子.天然地都是诗人。在他们的眼里,大树是年长的爷爷,月亮是美丽的姐姐。他们会同情整天呆在天上的太阳太累,会担心小鱼夜里睡在哪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过:“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
让诗情在校园飞扬
顾雅明
每一个孩子.天然地都是诗人。在他们的眼里,大树是年长的爷爷,月亮是美丽的姐姐。他们会同情整天呆在天上的太阳太累,会担心小鱼夜里睡在哪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说过:“诗歌,和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诗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道路。”培养儿童的诗意情怀,让诗情在校园中飞扬,是我校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近年来,我们在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1.巧夺天工——与艺术的融合
在我国古代,歌与谣紧密相连,所谓“和乐为歌,徒歌为谣”。儿童诗语言精炼、节奏明快、音韵流畅的特性,使得儿童诗与音乐的结合有着天然的纽带。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一方面在音乐课中增添了诗词吟唱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和领悟诗歌意境的美感。我们还尝试让学生给童诗谱上曲子进行吟唱。虽然许多时候学生注上的是简单的几个音符,但他们对于自己
创作的歌格外喜欢,咿咿呀呀地喜欢哼个没完。如他们给自己写的儿歌《荷叶,荷叶,可爱的荷叶》《美丽的春姐姐》等谱上了曲子一遍遍地哼唱。一位学生写了一首儿歌《月亮》——“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水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一片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音乐老师给这首儿歌谱上了曲子,让全班孩子们一起唱。孩子们唱着自己同班同学的诗歌,显得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得不亦乐乎。
2.净化性灵——与德育的融合
儿童诗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对孩子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学校在实施《小学生道德实践二十问》活动中,利用儿童诗这一载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天你脚步轻了吗?你平时注意小声说话了吗?”这一类道德问题,我们改变了以往说教的方式,引入林焕彰先生的儿童诗《小猫走路没声音》和《青蛙说大话》,让孩子们熟读成诵。孩子们很喜欢儿歌,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有时会不经意地引用诗歌里的句子,互相提醒。
为了帮助学生懂得关爱,我们选读了李昆纯的儿童诗《爷爷和小树》:下雪了/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小树不冷了.炎热天/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爷爷不热了。爷爷真好/小树真好!小诗将抽象的感情化为两个具体可感的镜头,让儿童形象地感知到:生活中,你给别人一份关心,你也会得到同样的回报。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方式!
3.迸发诗情——与语文的融合
儿童诗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师教儿童诗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习《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时,我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来学
习:“城市的早晨/是汽车短促的喇叭声/惊醒的。小镇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不作过多解释,只是领着孩子看着画面听着音乐,轻轻地有节奏地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开始
让诗情在校园飞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