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作是
标准
的工业化进程。中
国和印度从 20世纪 50年代开始到改革开放前所走的工业化道路就是上述
标准
工业化进程初始阶段的实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小国由于很难提供
工业化所需要的市场规模, 也就不在封闭条件下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之中。
图 1
封闭条件下
标 准
的大国工业化进程
一国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来实现。在开放经济
下, 由于一国与外部经济存在交易关系, 一国可以在世界产品市场上购买并
50
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出售本国的货物产品和服务产品; 可以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购买并出售资本资
产, 这样本国所需的资本可以从外部金融市场获得, 所需的资本品和技术可
以从世界产品市场获得, 而本国生产出来的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或服务可以
向世界市场出售。一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不仅可以通过内部来解
决, 也可以通过外部来解决, 也即一国生产规模扩张不再受限于国内狭小市
场制约, 特别是在外部市场相对于本国市场
无限大
的情况下, 后起国家的
经济发展可以集中于解决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实现与外部的货物或服务
交换的问题。只要能够实现与外部的交换, 后起国家既可以走工业化道路,
也可以走非工业化道路。
一般而言, 采取开放战略的经济体会比采取非开放战略的经济体实现更
快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就后起经济体工业化进程来看, 自二战以后, 部
分经济体通过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战略, 借助外部市场开启了后起国家
或地区经济腾飞之路, 为工业化在 世界范围内普及增添了新的色彩。亚洲
四小龙
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它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 一方面再次证明了
工业化道路的确不失为一条富国强民之路, 另一方面还表明在缺乏内部市场
条件下, 后起经济体可以借助外部市场以更快的速度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
差距, 进而鼓励了更多后起经济体继续工业化的道路, 追逐工业化可能带来
的福利水平的提高。
当然, 后起国家在获得外部市场的同时, 也必须接受外部市场对本国经
济发展所施加的
约束
。特别是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这种约束主要表现在
外部市场对本国工业化所起的主导作用或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 后起国
家不得不承认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对本国经济所起的支配作用, 在参与国际
分工时, 一国必须拿出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或服务产品才能在世界市场
上进行交换, 才能将外部市场提供的机遇转化为现实。为此, 开放条件下的
后起国家要比封闭条件下的后起国家做出更多的适应国际环境需要的努力,
这也是一旦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之后, 后起国家通常伴随有较大程度的国内改
革, 包括关税、经济管理体制甚至法律等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的原因。
一旦国内市场获得充足发展之后, 一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可能重新由本国
市场来主导, 不过这要取决于国家经济规模。小国的经济规模有限, 即使经
济发展到一定水平, 仍无法解决大工业所需要的市场规模, 因而小国对国际
钱纳里 等著:
工 业化和 经济增 长的 比较研 究
, 上海 三联出 版社,
中印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