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危险因子
一般因素:
年龄
性别
基础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外伤)
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态(有并发性疾 病,如糖尿病、截瘫等)
特别危险因素
导尿管留置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危险因子
一般因素:
年龄
性别
基础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外伤)
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态(有并发性疾 病,如糖尿病、截瘫等)
特别危险因素
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置入方法
导尿管护理质量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
与留置时间正相关
24小时内单次短暂导尿管插入 1-5%
开放留置导尿管4天以上 100%
密闭式导尿7天以内 20%
感染源
内源性
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以无症状菌尿病人为主
感染源
外源性
10-20%病原菌来自于集尿系统和尿袋,此种感染多发生在24-48小时内
生殖道和外科手术感染经血引起泌尿道感染
灭菌不严的膀胱镜、导尿盘、冲洗液、消毒液等
尿道口分泌物细菌的滋生
医护人员的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健全制度,落实控制与落实导尿管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等相关技能培训
严格掌握适应症,包括导尿管类型的选择
导尿管留置时间的限制与感染危险评估
留置尿管的护理维护
预防与控制泌尿道感染的建议
只有当病人病情需要时才放置导尿管,根据需要决定置留时间。不能仅仅为护理病人的人员方便而插管
定期对医院工作人员和护理导管的其他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强调尿管插入术的适应症和正确技术
反复置入尿管和长期留置尿管,均可引起难治性泌尿系感染,以及可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导尿管置入术的适应症
各种病因(如产后、前列腺增生等)导致的动力性或梗阻性尿潴留,且尿道无严重狭窄
神经元性膀胱功能失调的病人导尿
全麻、腰麻及长时间持续硬膜外麻醉的病人
危重病人需要准确记录尿量的
导尿管置入术的禁忌症
病人能够自主排尿
仅为获得尿培养或某种诊断检查如尿电解质而采集尿标本
对并无尿潴留,仅有失禁的病人为代替一般护理,安置并长时间留置导尿管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原则上不超过7-10天,否则应选用其他方式
操作术前必须按无菌要求洗手
护理导管部位或操作导尿管器械前后均应立即洗手
应用无菌技术和无菌器材插入导尿管。
插管时准备手套、手术孔巾、纱布,选用合适的灭菌液清洁尿道周围,使用一次性包装的利多卡因润滑凝胶和一次性无菌石蜡油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根据患者年龄、尿道口大小等,在确保引流通畅基础上,选择使用外径合适的尿管以减少置入尿管导致尿道损伤
置入时操作应尽量轻柔,如出现导入困难不可反复强置,应立即请泌尿专科医师会诊
置入导尿管后要适当加以固定保护,预防尿管滑动不要随意牵拉导尿管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必须采用密闭式无菌引流
持续维护密闭无菌引流系统,定时消毒
不要分离导尿管和引流管,除非必须冲洗导尿管。
如果违反了无菌操作、或出现了分离或渗漏应消毒导尿管和引流管连接处后,再用无菌技术重新放置集尿系统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冲洗
对于留置尿管在72小时以内者,应尽可能避免持续膀胱冲洗
除非预测会发生阻塞(如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后可能出现出血)采用密闭式持续冲洗预防阻塞,为了解除由于凝块、粘液或其他原因造成的阻塞,可采用间断冲洗法(尽量使用三腔尿管)
尚未证明持续抗生素膀胱冲洗的有效性,故也不应做为常规预防感染的措施来执行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无菌冲洗器使用后应立即丢弃。冲洗时,操作者应使用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
除非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大容量无菌注射器反复冲洗
如果导尿管出现阻塞,可通过反复的冲洗保持通畅,如果导尿管本身是造成阻塞的原因(如凝结物的生成),那么只能更换尿管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标本的采集
如果需要少量新鲜尿液作检查,先用消毒剂消毒导尿管出口或采样口,再用无菌针或注射器吸取尿液。
如果需要大量尿液作特殊分析应运用无菌操作从引流袋内获取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尿液引流
维持通畅的尿液引流
为达到通畅的尿液引流,导尿管和引流管均应避免扭结
集尿袋应定时排空在每个病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内(引流管不能接触未灭菌的容器)
导尿管功能不良或阻塞时应予以冲洗或必要时重新更换
集尿袋应放置在膀胱水平以下
导尿术的技术要点
尿道口的护理
最近的研究表明,长时间留置尿管(超过10天以上者),企图依靠每天2次用碘伏消毒或每天用肥皂和水清洁不能降低与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只有短期留置尿管定时清洁和消毒护理,有一定预防意义
导尿管的更换周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