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与益生素
The user can demonstrate on a projector or computer print the presentation and make it into e used in a wider f素代谢过程中,每一步都涉及到特异性的酶和特异功能的蛋白质,如β-葡萄糖醛酸酶,只有少量由机体本身产生,绝大多数是由肠道微生物产生,它可使结合胆红素脱去葡糖醛酸,这是胆红素代谢的重要环节。大量使用抗生素后,粪便中粪胆素原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是抑制肠道细菌而引起的。
胆固醇的代谢
胆固醇可在体内合成,也可从动物性食物中获得。食物中的胆固醇多以游离形式存在,吸收后80%-90%的游离胆固醇与脂肪酸结合为胆固醇脂,进入体循环。未被吸收的食物胆固醇在肠道被细菌还原为粪固醇排出体外,转化胆固醇的微生物是一类严格厌氧、革兰氏阳性、无芽孢球杆菌。对无菌动物而言,没有肠道微生物降解胆固醇的途径,因而同样饲喂条件下,无菌动物血清中胆固醇含量要比常规鼠高许多。给动物口服产粪固醇真杆菌会产生明显的低胆固醇血症状,食物种类可能对肠道菌产生粪固醇有一定影响。
短链脂肪酸
概述
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也常称作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异己酸和己酸。其中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最高,是肠道中主要的SCFA。SCFA主要来自大肠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是肠道细菌发酵的主要产物。
人结肠中主要的SCFA
有机酸
浓度(mmol/kg内容物)
乙酸
40~100
丙酸
15~40
丁酸
10~30
甲酸
0~1
乳酸
0~5
异丁酸
0~3
戊酸
0~5
异戊酸
0~4
己酸
0~2
SCFA的功能
可调节肠道菌群,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给宿主提供能量,给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营养等。尤其丁酸,对结肠上皮细胞有很大的意义,其功能有:① 能量来源;② 细胞膜脂类合成的基质; ③ 促进消化道细胞生长; ④ 诱导细胞分化;⑤ 影响基因表达;⑥ 与细胞骨架构建改变有关;⑦ 增加组蛋白乙酰化; ⑧ 诱导细胞编程死亡等。
5. 结肠中毒性物质的去除
肠道菌对甲基汞的作用
甲基汞是一种高毒性物质,可引起中毒,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发生的水俣病。甲基汞能迅速地被肠道完全吸收,粪便是最主要的排出途径。大部分排出的汞(50%-90%)是以盐的形式存在,因而甲基汞的脱甲基作用可能是体内有机汞排出的关键。无菌动物,或肠道菌群受到抗生素抑制的动物,汞的排出明显减少,体内汞的积累明显增加。常规小鼠体内汞消除的半衰期为10天,而抗生素处理的小鼠增加到100天。这说明肠道菌群在汞的代谢和解毒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其他
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可以结合在某些致癌物质上,这种结合导致这些突变剂的活性降低。因为当致癌物质和肠道细菌结合后,减少了结肠黏膜的吸收和结肠黏膜的损伤,表现出抗致癌剂的作用,这也可以认为是结肠细菌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
3. 益生菌的功能
对病原菌的排除拮抗作用;
免疫促进和免疫调节;
抗肿瘤、抗突变活性;
防治胃肠道疾病(婴幼儿腹泻、乳糖 不耐受症、旅游者腹泻、肠易激综合
征、便秘、腹泻等);
降低血脂、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
其他(阴道炎、牙齿病变、肝病等)
对病原菌的排除拮抗作用
作用机制:
产生活性物质,如有机酸、细菌素、
H2O2、酶等;
竞争吸附位点;
竞争营养物质。
免疫促进和免疫调节
作用机制
刺激巨噬细胞;
调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诱导产生
细胞因子;
促进非特异性免疫;
与黏膜免疫相关。
抗肿瘤、抗突变活性
作用机制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菌类生物调节剂;
通过改善菌群及其代谢,减少致癌物
质的产生;
增强细胞免疫活性;
增加NO、IL-6、IL-1的量和活性;
产生抗突变物质。
菌体结合有毒物质
防治胃肠道疾病
作用机制
调整恢复菌群;
竞争营养及黏附受体,抑制病原菌的
定植;
产生抗体、抗毒素、细菌素等活性物质,
抑制腐败菌病原菌的生长;
免疫激活
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
作用机制
改善菌群平衡,产生短链脂肪酸;
菌细胞生长时可摄入结合胆固醇;
益生菌与益生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