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讲《伤寒论》:厥阴病提纲
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厥”就是阴之极也。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刘渡舟讲《伤寒论》:厥阴病提纲
厥阴病一般是继发的,直中的比较少,大多从少阴病传入,或者用凉药误治传入。古人说“两阴交尽,名曰厥阴”。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两阴交尽,到了极点了,最后才叫厥阴。“厥”就是阴之极也。从疾病发展上来看,它的阴盛又强于少阴,所以叫厥阴。
厥阴既是疾病发展的一个阶段,又是一个变化的开始。古人说:“阴之极也,阳之始也。”疾病发展到了极盛的时候,阴寒之邪的总体势力发展到了一定的极限,它就衰。盛极必衰,这是一个辩证的客观规律。这时候衰的阳气往恢复的方面发展,是阳由衰而复,阳气就复了,复就是恢复。阴寒盛到极点就会变衰,阳气衰到极点就会慢慢恢复。
厥阴属于肝,厥阴的阴气极盛了,一定有一个小阳之气在里孕育着。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就是在最阴寒的极点里已经伏藏着少阳。少阳就是小阳,很幼稚的小阳。阳气来复,也就是少阳之气的来复。按一年四季来讲,冬天寒冷,等到冬至似后,见到甲子,甲子夜半起少阳,阳始生谓之少阳,也是先从少阳之气开始的。这是从理论上解释阴阳表里的关系。
同时,厥阴本身就有火。古人把肝和肾里的火叫龙雷之火,肝火叫雷火,肾火叫龙火。朱丹溪把它们叫相火。因为心火叫君火,所以三焦、肝、肾的火叫相火。相火是属阴的,君火是属阳的。厥阴有寒的时候,相火郁而不伸,等到了少阴阴寒之气衰的时候,它的相火郁极就要发作了,出现热证。
厥阴病是个寒至极点的病,又是一个变化的条件。阴至极点就要生阳,就是和它相表里的少阳。它本身的相火有时候也要发作。厥阴病就有阴阳转化、寒热错杂、或寒或热的一系列的发病情况,这就构成了厥阴病发病的特点。它和少阴病不一样。少阴病本身就有水火,阴虚的有火,阳虚的有寒。到了厥阴,它就有两极转化,由寒能变热,由热还能变寒。阳气的恢复也不一样,有强有弱,这就构成了厥阴的病态。阳气恢复太过,就变成热证,叫复而太过。也有阴寒还挺盛,阳气太弱的。当然也有阴阳平和,病不治而自愈的。阴寒是和阳气互相影响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如影随形。正因为它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厥阴病就有一个寒热错杂的证候出现,有寒有热,寒是真寒,热是真热。
厥阴病里也有死证,就是阴盛阳亡。厥阴病可以寒和热、阴和阳同时出现,这是由它的病机所决定的。因为它既有阴盛而衰,也有阳虚而来复,集中在病人身上就出现两极的转化,既有寒证,也有热证。这个寒热和少阴病阴盛格阳不一样,它不是什么格阳、戴阳的问题。阳就是阳,热就是热,真热,非得用凉药不可。寒就是寒,非得用附子不可。
从厥阴病本身的角度来说,它是个寒证,有一些阴寒的证候,如下利、手足厥逆,也有些由于阳气恢复太过出现的热证,还有寒热错杂证。厥阴病的预后和少阴一样,也怕阴盛亡阳,同样有死证。厥阴肝的生理是疏泄,肝有病,疏泄不利,对于六腑就不利。所以厥阴篇里有呕、吐、哕、下利等很多肠胃病。
厥阴病的治法很简单,单纯的寒证用四逆汤之类.;单纯的热证用凉药;寒热错杂证则寒热兼而治之。古代的注家对厥阴病争议很多。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刘渡舟讲《伤寒论》-厥阴病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