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项目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纳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
法。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含:
支护结构。
地下水状况。
基坑底
碍物,便于察看。
优选
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易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应沿基坑
周边部署,周边中部、阳角处应部署监测点。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
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个。水平易竖向位移监测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顶或基坑坡顶上。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周边的中部、
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
测点数目不该少于1个。
用测斜仪察看深层水平位移时,当测斜管埋设在围护墙体内,测
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深度;当侧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
,并应大于围护墙的深度。以测斜
管底为固定起算点时,管底应嵌入到牢固的土体中。
、变化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点数目和水平间距视详尽状况而定。竖直方向监测点应部署在弯
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部署应吻合以下要求:
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
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该少于3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地址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混泥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选择在两支点间1/3部位,并避开节点地址。
优选
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目及部署应知足不同样传感器测试要求。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
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杆上。监测点不该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该少于10%,且均不该少于3根。立柱的内力监测点宜部署在受力较大的立柱上,地址宜设在坑底以上各层立柱下部的
1/3部位。
锚杆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地址,基
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部署监测点。每层锚杆
的内力监测点数目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其实不该少于3根。各
层监测点地址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宜设置在锚头周边和受力有代表性的地址。
土钉的内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地址,基
坑每边中部、阳角处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段宜部署监测点。监测点数目和间距应视详尽状况而定,各层监测点地址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每根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有代表性的受力地址。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部署应吻合以下要求:
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部署,剖面宜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余能反响变形特点的地址,剖面数目不该少于2个。
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m~30m,数目不该少于3
个。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部署应吻合以下要求:
优选
监测点应部署在受力、土体条件变化较大或其余有代表性的
部位。
平面部署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监测点。竖向部署上监测点间距宜为2m~5m,下部宜加密。
3当按土层散布状况布设时,每层应最少布设1个测点,且宜
部署在各层土的中部。
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
的部位。竖向部署上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散布状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2m~5m,数目不宜少于3个。
地下水位监测点的部署应吻合以下要求:
基坑内陆下水位当采纳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纳轻型井点、发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部署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目应视详尽状况确立。
基坑外处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部署,监测点间距宜为20m~50m。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部署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