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检查背诵
1、抽查个别学生的背诵情况
2、《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五、疏通文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和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初:表时间,:接近地面的云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好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4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新燕:刚从南飞回来的燕子。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青草刚刚可以遮没马蹄。
(乱花:纷繁的花。没:遮没,吞没.)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欢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欣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足:满足。)
PPT展示译文,让学生找出哪些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词,翻译出来,请生答复。课文注释有的让生圈画标记,没有的补充在课本旁边。生齐读译文。
六、考虑
:
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6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降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2。举例说明本诗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和“浅草才能没马蹄"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风光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七、内容总结
全诗以“ 行 ”字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至 白沙堤 “ 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 喜悦 之情.
八、小结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风光明丽、春意盎然、充满活力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6
最后播放水墨动画《钱塘湖春行》,此时学生更能深化体会这首诗的美丽意境.
《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 导入
前面三首都是诗歌,第四首是元曲。因此,我们要明白题目中的“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如今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 预读检查
《全元散曲》 曲牌名 马致远 号东篱 元代 王实甫 关汉卿 白朴 “秋思之祖”
三、元曲简介
简单介绍,此曲属于元散曲中的小令,小令又称为“叶儿”。
四、 创作背景
7
元朝是一个蒙古族统治的朝代,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取天下的民族,对于文化、文人向来不重视,而马致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他年轻时热衷功名却无法受到重视。而且元朝统治者又把全国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种人,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马致远郁郁不得志又因长期漂泊在外远离家乡,思念家人而写下了这首曲。
五、 曲词讲解
1。 让学生先读一遍,老师正音;
2. 听录音朗读,生再度;
3. 逐句赏析
①“古藤老树昏鸦”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衰败
②“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和上一句是否冲突?
恬淡、温馨的生活画面。不冲突,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③如何理解“古道”、“西风”、“瘦马”?
8
古道:年代长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给人荒凉的感觉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说明马和人一样漂泊无定,饱经沧桑。
④诗人的“断肠"只是因为思乡吗?
诗人断肠不仅是背井离乡的游子思乡、倦于漂泊所致,也是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无奈。
六、 整体把握
翻译,借助译文来尝试背诵,全班齐读全曲及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七、 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农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9
古诗四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