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
戚晓云 [摘要] 目的 改变创伤性休克合并低体温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 方法 选择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中及手术后2疗的同时,采用了综合低体温护理,具体措施为:(1)调节室温,将室温控制在24~26℃,湿度50%~60%,室温的变化直接影响体温。(2)尽量减少肢体暴露,裸露的皮肤用棉垫包裹,可以覆盖的皮肤尽量加盖敷料。(3)对输入的液体和血液制品进行加温,最好使用电热恒温水箱升温至36℃,有资料证实,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对机体相当不利,休克的患者在术中需要不断调整输液速度,扩充血容量,输入温度较低的库存血及液体直接影响体温、血压回升。(4)在吸入氧气时,吸入加热40~45℃的湿热氧气,改善组织氧合和灌注,纠正酸中毒。(5)清创及术冲洗体腔及伤口的生理盐水均使用电热水温箱加热至32~36℃以减少热量流失。(6)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手术用品,配合手术医生进行抢救,尽量缩短手术时间。(7)手术结束前做好患者回监护室准备,护送过程中加盖棉被注意保暖,回监护病房后做好术后的保暖措施,对需要输注的液体提前进行升温,提前准备好床单元,寒战的患者可加盖棉被,在休克状态下不要使用热水袋在体表加温,因体表加温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增加体表血管床容量,影响机体代偿性调节作用,使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不利于抗休克治疗。
对照组40例,手术过程除未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外,其余抢救护理措施及手术过程与对照组相同。同样记录其术前、术中及手术后2 h的体温,休克指数及凝血指标。
2 结果
凝血四项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休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延长,但观察组随着体温的回复各项凝血指标均回复到正常范围:APTT术前(±) s、术后(±) s,PT术前(±) s、术后(±) s,TT术前(±) s、术后(±) s;对照组PT、APTT、TT随着体温下降时间延长,APTT术前(±) s、术后(±) s,PT术前(±) s、术后(±) s,TT术前(±) s、术后(±) s。观察组切口渗出减轻,寒战、烦躁症状减轻,休克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经过两组的对照分析,对照组中采取低体温护理的患者休克指数降低,清醒时间、寒战的发生等情况明显好于未保温的患者,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伤口渗血明显减少,因此,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及术后采取低体温护理,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几年来,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备受关注。
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时,机体的凝血功能发生了紊乱,早期处于高凝状态,而随着体温的降低,机体的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凝血四项时间时间延长,相关凝血因子减少,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后24 h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人把这种消耗性凝血病与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合称为“死亡三角”。
另外,低体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也不利于休克的矫正,低体温可以引起血管进行性收缩,掩盖血容量不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元春文档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8-0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