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灾情惨烈,举世震惊。但中国表现出一个更加强大和成熟的国家形象: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镇定的反应,受到国际社会的称赞;灾区人民稳定沉着,没有出现秩序混乱而是积极自救。灾区到处是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行为。胡锦涛等领导人带头捐款,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关怀,激励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奋力抗震救灾。在全国各地,一个个捐助点前,普通老百姓排起长龙,慷慨解囊,争相献血,涌动着一片真情。
在大灾面前,国人挺起脊梁,展现出强大的抗灾自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地震废墟上闪耀,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这是一个国家伟大之所在,中国呈现给世界和国民一个有力、有序、有效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由中宣部组织的全国抗震救灾优秀事迹宣讲团也开始由北京出发到各地巡讲。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新华社主办,新华社承办的“众志成城-2008中国抗震救灾大型新闻图片展”正在全国巡回展出,分为《关怀》、《灾情》、《营救》、《援助》、《恢复》五个部分。展出的近200幅图片,全景式地展示了这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各地区各部门纷纷举办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报告会。今年“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主题确定为“学习英雄少年,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数千年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根基,具有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传承性。从5千年前的中华祖先到21世纪的中国国民,在绵延亘古的文明创造中培育出的民族精神光彩夺目、普照人间。
诸如“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尚公精神,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崇尚仁义、厚德载物”的雍容大度、包容万物的宽容精神,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博大胸襟,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精神;
刻苦自励、“头悬梁、锥刺股”的勤学精神等,
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
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
探究: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哪里?
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井冈山精神——1928年4月,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军民团结一心,经过连续艰苦的战斗,多次粉碎了国民党“围剿”,形成了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工农红军翻雪山,过草地,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
延安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延安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产生的,是一种体现中国革命伟大历史性转折的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两个坚持”(坚持团结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继续创业精神。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雷锋精神: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抗击“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同舟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
女排精神:团结拼搏、勇攀高峰、为国争光;
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不畏艰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奉献、敢于胜利;
奥运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互相关爱、为国争光;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
为什么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而神圣的使命。
想一想,议一议
提高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
弘扬民族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