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胃肠道间质瘤非同期肝转移的治疗.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胃肠道间质瘤非同期肝转移的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非同期肝转移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胃肠道间质瘤非同期肝转移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例,均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发现有肝转移,同时并复发或其他部位转移。其中8例来源于胃,2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空肠,2例位于结肠。临床表现均有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child-pugh分级a级3例,b级6例,c级4例。2例并局部复发,1例并腹腔转移,1例并腹膜后转移。本组均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例术前行介入治疗(tace),3例行射频治疗,9例行手术治疗。本组13例均获随访,%,%。结论靶向治疗加手术切除、tace、射频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本类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甲磺酸伊马替尼;手术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1%~3%[1]。据报道,有超过50%的胃肠道间质瘤在手术切除后会出现复发和转移[2],肝转移是胃肠道间质瘤转移的主要器官。其分子生物学特点是c-kit基因突变,使络氨酸激酶受体持续活化,导致肿瘤细胞得以持续增殖。然而,络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等的出现,打断了肿瘤细胞的增殖,使本类患者获益。
1资料与方法
2000年3月~2015年1月就诊于我院gist伴非同期肝转移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患者年龄41岁~78岁,平均
。肿瘤位于左肝5例,单结节2例,3结节2例,4结节1例;右肝4例,单结节2例,3结节2例;左右肝4例,2个结节2例,3个结节1例,4个结节1例。 cm~ cm。胃肠道间质瘤原发于8例来源于胃,2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位于空肠,2例位于结肠。
,消瘦,贫血,肝区不适,经彩超、ct、mrcp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腹水5例,全组均检查出肝转移灶,1例腹腔转移,1例并腹膜后转移。恶心呕吐,消瘦,便血及便脓血性液体经消化道内镜检查证实局部复发2例。检验等提示肝功能不同程度受影响:其中child-pugh a级3例,b级7例,c级3例。
-pugh a级3例及b级5例经住院期间短期保肝等综合治疗肝功能升到a级,行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术后辅助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b级2例及c级3例不能行前述治疗,经出院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6个月~14个月,肝转移灶明显缩小后,肝功能升到a级或接近a级,再次入院行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术后继续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 4例手术前行介入治疗,最终12例行肝转移灶手术切除术或射频消融术,2例同时行局部复发病灶切除,1例腹膜后转移灶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4月后局限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手术切除肝转移灶同时行淋巴结清除术。1例腹腔转移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腹腔转移灶仍为多发,未行手术治疗。 2结果
随访及治疗结果:12例手术患者均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
13例患者均辅助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无严重不良反应及耐药等。患者随访6个月~6年,%,3年生存率50%。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未

胃肠道间质瘤非同期肝转移的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