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4篇】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仿照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其次环节:探究课文 篇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
《劝学》...【4篇】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仿照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其次环节:探究课文 篇二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信任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得意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洁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根底学问(师生沟通争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拟,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
3、文言句式(推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方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专心专一、专心急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教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争论。这是一篇谈论性散文,那么
1、就谈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行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日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转变命运、终身学习)
3、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转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
《劝学》...【4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