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议探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议探析
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议探析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围绕边界问题,中印之间出现严重分歧,并于1962年发生边界武装冲突。本文从中印边界现状入手,阐述了中印边界争议的由来,梳理分析了双方存在的争议焦点,为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法中印边界展望
中图分类号:D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4-140-02
相邻方式来划定,由于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印双方对边界的划定仍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印双方应从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角度,通过谈判来达成协议,加强两国的外交合作,同时促进本国的发展。
一、中印边界争议现状
中印边界边界线全长约2000公里,争议边界线长约1700公里,从未正式划分,争议地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通常习惯将中印争议地区分为东、中和西三部分。东指从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起,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向西到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处;中指从中国、尼泊尔、印度三国交界处起,沿喜马拉雅山脉向西北到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和印度喜马偕尔邦三处的接壤处;西指中国的西藏、新疆同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在东部,边界线全长约650公里,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主要存在两条划线:传统习惯线和麦克马洪线,现实中还存在一条实际控制线。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确切的说是一条沿喜马拉雅山脚的地带,是历史上治理管辖而形成的,并没有经过实地的勘测。以此线作为界线,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实际控制线是1962年边界武装冲突后中印军事实际控制区域边界。实际控制线和麦克马洪线走向大致一致,但双方在此也存在一些分歧。
二、中印边界争议由来
19世纪之前,由于当时中印两国边界人烟稀少,加之当时技术限制,双方对边界认识模糊,双方并没有发生边界矛盾。在英国统治印度相当长的时期内,英国主张的中印边界东部分界一直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这同中国官方地图上所画的中印边界是一致的。随着不断向北探险考察,英属印度与西藏地区逐渐有了相互交流和联系。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利,中国开始沦落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与此同时,英国向北部进行探索考察进入西藏。英藏交往进一步加深,认识到西藏的特殊地理位置,英国图谋将西藏独立,充当缓冲国的目的逐渐暴露,并慢慢诉诸于行动。1913年10月,在印度希拉姆举行了英、中、藏三方会议。会议期间,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经过三次密谈,以满足西藏当时地方政府独立和东扩为条件,英藏双方私下换文制造的一条非法国界线,在地图上画出一条比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约100公里的印藏边界线,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此,英藏双方秘而不宣,直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秘密篡改《艾奇逊条约集》版本,才将麦克马洪线公布于众。
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国在西藏的权利,积极采取北进政策,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干涉西藏事务。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印两国开始了一段时间不长的蜜月期,并于1954年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与印度之间的通商与交通协定》。19世纪50年代初,由于印度以麦克马洪线为边界,无

【精品】专业论文文献 -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议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1-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