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讲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风水上选择“吉地”,不可选“凶 地”。好的风水之地,恰为好的建筑生态环 境,二者统一。:威严壮观: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 1. 秦陵----以高为贵,以方为尊
345x350x43(现存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2. 汉陵----帝王墓由此时称为“陵”;臣民为
“坟墓”
①形成完善的规制,“封土”为方形,俗称“方上”,
地宫为“方中”(汉武帝陵,240x240m)
②形成帝陵建筑群
③出现石像生-----东汉起
④东汉的规模相对减小,不如西汉的一半,提
倡薄葬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基
河北满城一号西汉崖墓
四川乐山汉代崖墓
秦始皇陵总平面
东汉墓表
汉茂陵总平面图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汉茂陵远观
秦始皇陵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3. 三国至隋
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盗墓严重,主张
薄葬,陵墓规模缩小,地上不留痕迹----衰
落期
[演变]从早期的“不封不树”----春秋时期开
始地上“封土”----战国封土日益增大----
三国时期的“墓而不坟”
4. 隋唐陵
天下富足,厚葬盛行,追求高大,以方为贵。
①以山为陵------如唐昭陵(唐太宗皇陵)
②乾陵------神道4公里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乾陵平面图
唐永泰公主墓
乾陵总平面图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陵冢前的门阙
乾陵陵冢
由南远眺乾陵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5. 五代十国
分裂局面,经济实力大大削弱,不求高显,规 模小.
6. 宋陵
规模似不大,地上建筑变化不大,重视墓室.
①地下墓室工整,装修精致,出现陵区,
规模小。
②宋有生前不营寿陵的定制。
③工期和经济的制约,形式相似,规模雷
同。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北宋永昭陵
银川西夏皇陵
银川西夏八号皇陵总平面示意
河南禹县白沙一号宋幕
北宋八陵分布图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西夏王陵
永昭陵
永定陵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少数民族,四方征战,随死随葬,无处可寻,流沙覆盖。
体系严整,时代特色鲜明(见明陵 分析)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
永陵----祖陵
福陵----东陵(沈阳郊区):努尔哈赤与皇后
昭陵----北陵(沈阳市内):皇太极与皇后
国家尚未统一,实力薄弱,因此就简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清永陵明楼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清永陵鸟瞰
福陵圣德神功楼
福陵隆恩门
福陵明楼
昭陵大红门
昭陵隆恩殿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河北巩县
沿袭明十三陵的制度。共五座帝陵,以
顺治的清孝陵为中心,其余各帝陵多仿孝陵,只在规模上减小。各后陵,妃陵位于帝陵左右,规模小于帝陵。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裕陵琉璃门
景陵双妃园
景陵
孝东陵方城明楼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清惠陵
定东陵全景
裕陵方城明楼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河北易县
共四座帝陵,其中慕陵(道光)简朴,
由于鸦片战争失利,割地赔款,以“羡慕”东
北祖陵“节俭”为由命名为慕陵。规模小,隆
恩殿为单檐歇山顶,不施彩绘,淡雅,清新,
简朴的格调。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泰陵方城明楼
泰陵隆恩殿
泰陵神功圣德牌楼
清西陵入口
陵墓建筑——发展演变过程
慕陵隆恩殿
昌西陵琉璃门
昌陵鸟瞰
五、实例分析----明陵
①等级森严的陵墓制度,视为国家典章制度的
组成部分
②共十八座帝坟:15 个皇帝陵(16位皇帝,有
一个陵失踪),明太祖为父母和三代祖建的
皇陵和祖陵,明世宗为父母建的显陵,一共
十八座帝坟。其中13个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寿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