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体重(kg)
身高(厘米)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出生时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kg)+6(kg);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2X年龄+7(或8)(kg)。
2.身高(长)身高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内儿童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因立位测量不易准确,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约相差l~2cm。身高(长)增长与种族、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和疾病等因素有关,但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身高。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类似,年龄愈小增长愈快,也有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
50cm,生后第一年增长约为25cm,其中前3个月约增长11~12cm。第二年身长增长约10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长)增长约年均5~7cm。2~12岁身高(长)的估算公式为:7X年龄+70cm。进入青春早期时身高出现第二个增长高峰,其增长速率达儿童期的2倍,持续2~3年。女孩进入青春期较男孩约早2年,故女孩在10~13岁时常较同龄男孩为高;但因男孩的青春发育期虽开始晚,而持续时间较长,故男孩最终成人身高通常较女孩为高。
3.身体各部的生长
(1)头颅:可根据头围大小,骨缝和前后囟闭合迟早等来衡量颅骨的发育。头围测量法为平眉弓及枕骨粗隆处的周长。出生时头围约33~34cm;在第一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头围为46cm;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2岁时头围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头围接近成人;约为54~58cm。头围测量值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连续追踪测量比单次测量更重要。较小的头围,小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X—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常提示脑积水。
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3~4个月时闭合。在额骨与顶骨之间为前囟门,约在1~岁时闭合;在枕骨鳞部与顶骨之间为后囟门,最迟约于生后2~4月闭合。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而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2)胸围: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左右,比头
围小1~2cm;1岁左右胸围等于头围;1岁以后胸围应逐渐超过头围,头围与胸围的增长曲线形成交叉。头围、胸围增长线的交叉时间与儿童的营养和胸廓的发育有关,发育较差者头、胸围交叉时间延后。
(3)上臂围:上臂围值反映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也反映了小儿的营养状况。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期间增长缓慢。不能测体重和身高时,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
<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4)上、下部量: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和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可以帮助判断头、脊柱和下肢等各部分比例是否适当。初生婴儿上部量>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的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即位于耻骨联合上缘,即上、下部量相等。
(5)坐高:是由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3岁儿童取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坐高的增长反映头颅与脊柱的发育。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即随年龄而下降,由出生时的降到14岁时的。
(6)指距: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反映上肢长骨的生长。正常人指距值略小于身高值,如指距值大于身高值1~2cm,则可能有长骨生长异常。
(7)牙齿: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最晚2岁半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即第1磨牙,以后乳牙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18岁以后出现第3磨牙(又称
智龄,也有终生不出者),恒牙一般在20~30岁时出齐。具体顺序见表4-1-1
表4-1-1牙萌出时间程序
乳牙
数目
(个)
萌出年
龄
牙总
数目
(个)
萌出年
龄
牙总
数
数
恒牙
下中切牙
2
4~10
2
第一磨牙
4
6~7
4
上切牙
4
6~14
8
切牙
8
6~9
12
下侧切牙
2
前磨牙
8
9~13
20
第一乳磨
牙
4
10~17
12
尖牙
4
9~14
24
尖牙
4
18~24
16
第二磨牙
4
12~15
24
第二乳磨
牙
4
20~30
20
第三磨牙
4
17
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正常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