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小学数学论文
让数学教学回归本色
——面对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诸多现象引发的思考及探索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
这个案例让我们首先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动”,我想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而在这案例中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还有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吗?当然唯一的“过程性目标”也会大打折扣。
案例(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片断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三轮两组同学抽数排数的游戏,让学生在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一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低位到高位排列起来。让学生逐步懂得,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再大,但千位上数小,这个数就小。游戏中学生深刻地体悟到数的大小与数位的关系,逐步体会到高位上数字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轮比赛,规定将每次抽到的数字依次从高位到低位排列起来。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领会到,千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上的数相同,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高位”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轮比赛,规定每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比较大小与数位及每一位数字大小的关系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缜密性。
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蕴含在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来感悟并总结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正所谓“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学生在活动中有感而发,活动让学生更高效、活泼地掌握和内化了数学知识。
我们说:“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揭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三、空泛提问少一些,思维交流多一些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科学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而新课程下的很多课堂提问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没有思维得交流,造成课堂从表面看轰轰烈烈,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案例(一):《1亿有多大》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亿”这个计量单位,你们能想象出1亿有多大吗?
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
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
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
师:比姚明要高多了!
生3:我猜想我的指甲里大约1亿个细菌吧?
师:是吗?那你可要讲卫生哟!
生4: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冲到天空上去吧,1亿粒米大约有一个房间那么多吧。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测有很大胆,到底谁猜得比较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
这位老师设想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通过讨论、比较哪个接近1亿,从而建立起“1亿有多大”这一概念。但是由于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教师的引导没有数学含量,以至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这样的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同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
案例(二): 《圆的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习题:用一根31.4米长的绳子,在草地上围出一个平面图形,怎样围面积最大?
生1:平面图形我们学过的太多了,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
生2:要使围成的图形面积最大,三角形和梯形肯定不划算,因为计算它们的面积都要除以2。
师:若围成平行四边形呢
生4:也不行,因为S平行四边形=底×高,若以一条边为底,那么这条底上对应的高一定比这一条边短,这样所得的面积肯定比同底的长方形小。
生5:看来只能考虑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师:有道理,在这三种平面图形中,你估计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互相讨论讨论!
这个案例中教师组织了学生进行了智慧型的对话,很快排除了几种面积较小的图形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在三种图形上。
小学数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