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职业与健康》
第一章绪论
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概念: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控制职业有害因素,保护、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一个有机结合的学科
宗旨:研究工作条件对健康的影响和职业性病损的检查、诊断、治疗、康复,以及如何改善工作条件,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甚至舒适的工作环境,提高职业人群的职业生命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任务: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工作条件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防止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损害;对职业人群进行管理性的关怀,督促健康监护服务的实施;进行健康监护服务,对职业性病损的罹病者进行早期检测、诊断和处理,促使其及早康复
二、工作条件——生产工艺过程、工作过程、工作环境
第一节职业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
职业有害因素:在生产劳动条件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分类:(理化生);(职业紧张、工效学相关);(厂房建筑布局、自然环境因素)
职业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
职业性病损:在一定的作用条件下,职业有害因素可致多种健康损害,通称职业性病损,严重者可造成工伤和职业性疾患,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病:广义: 作业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有害因素而引起的所有疾病
立法: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行政政府部门规定的法定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多发病)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疾病病情加重等。
工伤:(工作伤害、职业伤害)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造成机体组织突发性意外损伤。
工伤
职业性疾患
(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
伤残与死亡
作用条件
职业有害因素
个体特征
职业特征:作用轻微的职业有害因素,尚不至于引起功能性和实质性的病理性损害,可导致机体的代偿或适应性变化。
职业性病损致病模式:
职业有害因素引发病损的作用条件(致病条件)与其相关条件:
1三个环节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符合一般疾病致病模式,才能造成职业性病损;:接触机会或频率、途径、时间、强度、管理和防护水平;: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其他疾病、文化水平、营养状况、心理行为因素
高危人群(易感者)的概念:存在个体危险因素者对职业有害因素较易感,或较易发生职业伤害
四、职业性病损的三级预防原则
第一级预防:从根本上杜绝或最大可能减少对职业有害因素的接触
第二级预防:由于经济、技术、管理原因,第一级预防未能达到要求,职业有害因素开始损及作业者健康时,应及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早期检测、及时诊断治疗,及早脱离职业有害因素,防止病损的进一步进展
第三级预防:对已发生成职业性疾患和工伤的患者,实施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延缓病程,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五、职业病的特点及诊断原则
·职业病的特点:病因明确(职业有害因素),可预防性;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接触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集群性);早期诊断处理,大多数预后较好;改善有害工作环镜控制人群发病/多数无特效治疗方法
·职业病的诊断原则:综合分析(职业史、现场调查与评价、
环境职业与健康-职业卫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