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为“童心”烙上“中国印”
褚嘉耘 为“童心”烙上“中国印”,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植入民族的烙印、文化的烙印,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民族情怀、民族节操和民族气概的现代中国人。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以精彩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为“童心”烙上“中国印”
褚嘉耘 为“童心”烙上“中国印”,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植入民族的烙印、文化的烙印,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有民族情怀、民族节操和民族气概的现代中国人。正如于漪老师所说:“以精彩的课堂来感染、教育孩子热爱我们的母语,学好母语,会学母语,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语文课堂:守望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它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意趣。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用母语的营养培育学生的德性,滴灌学生的智性,激活学生的灵性。
语文课堂要植根于中国文化,从中汲取玉液琼浆。真、善、美是中国文化的本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颂扬母爱、倡导孝亲的文本很多,从乌鸟私情的成语教学,到“香九龄,能温席,所当执,孝于亲”的《三字经》诵读;从《游子吟》的诗歌教学,到《月光启蒙》的散文品读;从《陈毅探母》,到《沉香救母》,再到《第一次抱母亲》,“母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穿越历史的长河,贯通生活现实与神话幻想,成为真、善、美的交集点。由于文化和体制的不同,中西方的赡养观念大相径庭。几千年来,血脉相亲、骨肉亲情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养儿防老、侍奉长辈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所以,我们的教学要立足文化的平台,把奉献关爱和感恩回报种植到儿童的心中。
文化认同的关注多多:从乐府诗中一路走来的英姿飒爽的花木兰、从神话故事中奔月而去的嫦娥、石头缝里蹦出的孙悟空、泗水河畔游春的孔子、写字的怀素、治水的大禹、远航的郑和……历史的怀想,文化的溯源,为今天的孩子留住昨天的“根”,守住明天的“魂”。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为义舍弃,小人以利占有。假如,你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怎么办呢?周说:“至人喻以情。”他渴望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其实,对于儿童来说,无论是义还是利,都是远离他们性情的。他们既不懂得为义舍弃,也不懂得为利占有,他们的天性是真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的情意人生似乎离儿童的心灵更为接近。
语文学习,可以给儿童的心灵以丰富的营养,使他们的内心变得高贵起来。做事出以公心的祁黄羊、清正廉明的公仪休、爱民如子的孔繁森、为中国人争气的徐悲鸿、热爱祖国的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叶欣、舍生忘死的谭千秋……语文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把一颗“功德心”嵌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给予儿童“根性”的滋养。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相合,生成语文素养,它是孩子整体素养的一种元素,而且这种元素会不断地放大、增值,甚至在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中有所积淀。
二、语文课堂:借鉴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丰富多样,灿若繁星。乐府民歌、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鼎盛的文学样式;书法、绘画、音乐、曲艺、武术、杂耍,不同的艺术类型丰富着人们的审美感受。语文课堂就立足在这样丰厚的文化土壤中,吸取着丰富的营
在语文教学中为“童心”烙上“中国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