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胡同文化教案.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平淡、朴】
  3、语言特点赏析: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具体特点是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第2自然段对胡同名字的谈论,看似信手拈来,却很典型,具体而实在,除了口语化,还有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倘若将这些通俗朴素的话语再往深处想想,甚至还可以从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静、随和的心态(不就是个地名吗?好记就行,实在不雅,改个谐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
“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对话,将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于满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4、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又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一辈子当顺民的心态。
  再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从这些话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复杂”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怀旧——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胡同文化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习惯了。②喜欢胡同文化的精华——作者认同、留恋,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华,譬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们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消极的,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在衰败,没落,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所以,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却又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点伤感。不过,我们从文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已经不难体会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点不舍的复杂感情,应该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可以传承下来吧。
  ●拓展研究(略)
  学习研究了胡同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义;内涵;形成、发展与传承。
  海派文化和胡同文化……
  ■小结和作业
  、强调抓住关键词句,准确体会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民间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利用剪报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注重积累。
  4、完成“思考与练习”。
  、部分同学还可以利用随笔,撰写探究胡同文化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的小论文。
  
■教学补充资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年教授写作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

胡同文化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宇婷书店
  • 文件大小1.84 MB
  • 时间2022-08-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