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月作文4300字
编辑举荐:
“月亮”既是个大题目,又是个小题目。说它“大”,是因为它是文学母题、经典意象;说它“小”,则是因为它是我们熟识的事物,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等等。
就表达情感而言,以上两首虽然都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可二者还是有感情色调上的微小差别的。前者意在付相思,而后者则是寄相思;前者只将明月作为感情的“收纳箱”,而后者更多的是把明月当作递送感情的“邮差”。因此前者所表达的情感更为孤寂寥落,而后者是哀而不伤,更多了一份深远与通达。两种表达方式并无良莠之分,需创作者依据创作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与运用。而咏月佳作《水调歌头》则是将两种方式进行有机融合,使表达的情感富于改变,而情感的转换又不显突兀。不由感慨:千古名篇,实为典范!
当思乡时,人們会想到望月,可在望月时,人们想到的不仅仅是思乡。前文我们写到月亮特别的自然景观,可我们不该忽视的是月亮更为直观的特征,诸如色调、高度、亮度等等。同样的,古人也不会忽视。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寒山《中秋》),就是借明月以自比的一个例子。我的心就像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映照在澄澈见底的碧潭中,更显皎洁。诗人从明月的皎洁这一特点入手,运用比方的手法突出自己心灵的纯净明净,再加上诗句本身并无华丽的辞藻堆砌,更显得清爽质朴。明月不仅可以用来自比,同样也可以用来比方其他美妙的事物。例如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就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行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好的比方的运用就犹如白马入芦花,新雪落银碗,而明月本身就是这么一个精致的喻体。它银白色的月光是清透纯净的代表,皎洁无瑕的外表显得孤高出尘,弯则纤细,圆则饱满,总之无一面是不美的。然而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的高远,它的可望而不行即。都说“距离产生美”,因为明月离我们又高又远,所以能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略有瑕疵可以将它忽视不计。因为触碰不到,所以才更加有追求的欲望。
我们爱明月,更被藏在明月背后的神话传闻吸引。不妨先来看看月亮的别称。因传闻中月有桂树,月亮又被称“桂魄”“桂轮”;因传闻中月有兔和蟾蜍,月亮又被称“银兔”“蟾宫”;因传闻嫦娥住在月中,月亮又被称“嫦娥”……其余如“广寒”“清虚”二宫,则是来源于传闻中月亮里的宫殿。“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漂亮的传闻也为月亮蒙上了神奇的色调。辛弃疾有词言:“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并创建性地仿屈原《天问》体行文,且运用大胆的想象、奇异的遐思,新奇新颖。像唐袁郊《月》诗“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唐李商隐《嫦娥》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月亮作为文人用典代表仍历久不衰。
然而人生短暂,命途多舛,古往今来,多少兴亡化为腐朽。当文人对月抒怀时,看到的不止有眼前的离别愁思,还有对过往历史乃至人生的哲思。李白曾在《苏台览古》中写道:“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月是时间永恒的象征,因此咏史怀古诗中常见它的身影,以衬托物是人非、兴替无常的苍茫无奈之感。当浮动的云层悄然散去,一轮明月高挂,哪管他岁月更迭,春秋变换,王朝倾覆,世事变迁。待光阴流转之后,过往繁华烟云早已消散风中,而多少人梦中的明月仍冷冷地悬在现实浑浊的天空俯瞰人间。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苏子在《赤壁赋》中感怀——“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苏轼跳出了一己的愁思,以更主动乐观的看法去
千古一月作文43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