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绿道系统规划建设探索
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引起城市的机动化出行比例迅速增长,随之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碳排放极具增长、居民缺乏健身锻炼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人们又开始认识到非机距离一般控制在4公里以内。绿道空间尺度控制在50—80米之间,内部可以配套自行车租赁点、报刊杂志售卖、小卖部等设施。
绿道系统的布局
九龙湖新城规划区现状为微丘地貌,内部分布有大量山脊沟谷、湖泊湿地、防护林地以及植被良好区域,东侧紧邻赣江岸线。规划通过反规划的手法,确定具有生态价值的保护区域,并利用山脊谷地、大型防护绿地、大型湿地水面、主要视线通廊,总体形成叶片水滴意向,利用“叶脉”和赣江岸线形成生态绿道系统,连接区域内江湖水系,公园绿地、自然人文景观、体育设施、文化、康体娱乐设施等兴趣点。
通勤绿道系统主要面向社区服务,在一个社区基本单元内由“十”字型通勤绿道贯穿其中,并与街头绿地、小区绿地相互渗透,形成连续的慢行网络,任意一点到达绿道步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300—400米)。通勤绿道通过人为划定宽60—80米的带状绿地,并串联多个社区连接成网,将地铁站点、公交、大型综合商业、学校、托幼、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安全便捷、舒适宜人的绿道系统吸引居民绿色交通出行。基于以上布局模式,九龙湖新城在一个约10平方公里较高强度开发的区域内,利用带状绿地形成了·“两横四纵”网状通勤绿道系统。
绿道系统的建设模式
生态绿道廊道宽度较大,布局比较灵活,同时还需要突出趣味性,一般位于城市的防护绿地和组团间的生态隔离带内,城市活动对其影响较小,所以,其建设模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和生态性。慢行道路的铺装既可以是沥青铺砌的路面,也可以是非铺装路面(如土路、砾石),道路的局部坡度控制相对比较宽松。
由于通勤绿道与人们的日常交通出行息息相关,需与城市建设用地紧密结合,一般位于土地开发强度较高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有大量的机动车道会割裂绿道网络,造成使用不便,这又与通勤绿道舒适快捷的通行要求产生了矛盾。基于以上的矛盾,我们提出了下沉式湿地通勤绿道方案,即通勤绿道结合雨水自然排放的理念形成下沉式生态湿地绿道概念,与机动车道竖向分离,绿道由慢行道、绿化景观带、生态湿地构成。,与城市道路交汇均采用下穿形式与机动车道分离(与地铁站厅可实现同平面换乘)。
绿道与机动车道交叉的处理
在绿道的设计过程中,难免要与机动车道交叉,机动车道阻碍了绿道内人类活动的正常流动,产生了消极影响,所以绿道与机动车道交叉的处理是绿道系统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型绿道的平面布局和竖向关系较为灵活,与机动车道的交叉有多种处理方式,包括立体交叉和平面交叉,而立体交叉又根据绿道和机动车道的竖向关系分为上跨型和下穿型。当绿道穿越交通繁忙或运行速度较快的机动车道时,需要设置立体交叉(如与城市主干道、快速路),而上跨或下穿形式的选择可由具体的竖向关系进行确定。当绿道穿越交通负荷较小的次干道、支路时,可选择平面交叉形式,并设置清晰的标志,还应设置禁止机动车进入绿道的障碍物,此外,平面交叉处还可设置为人们进入绿道系统的出入口,周边配置一些停车
城市新区绿道系统规划建设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