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读书笔记
在师范读书时没有这门课,现在看了觉得很有必要,不知道现在 的师范院校有没有这门课程。一一题记
图书简介:《中外教育史》,作者:王晓华,出版日期:2007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儒学为主的教官思想,以官学、私 学)
(毁了中国教育的两个古代人:赢政和朱元章,一个焚书坑儒, 一个垄断教育,大兴八股。)
(读读中国教育史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缺乏创造精神,为什么 中国改革不能深入彻底!)
额元尖锐地批评传统教育:“今何时哉?普天昏梦,不归程朱, 则归陆王,而敢别出一派与之抗衡乎?他尤其反对程朱理学,认为其 “全以章句误乾坤”。他还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天下尽八股,中 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 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认为八股最终将导致 政治腐败,世风日下。
在对于传统教育批判的基础上,颜元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即“正 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又进一步提出教育的目的 是要培养“肯做工夫庸人”的“圣人”,耍“致富强”,出现“列之
朝廷者皆经济臣”的良好局面,就必须要使“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实德 之士”,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为了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教育内容也要反对空疏无用的书本和 空谈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在教学方法上,•额 元反对理学印“主静”观点,特别强调“习行”,他提出“觉思不如 学,而学必以习”,人们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就必须通过“习行”, 把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颜元还重视劳动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颜元先生的教育思想在当今也有借鉴意义。)
(宗教是西方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急先锋,在清末是如此,现 在也是如此,看看农村那些小教堂愚昧村民就知道了。当今,如何在 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下,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独立的文化精神,是大难 题,这点可以从年青人对中国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的态度上看问题来, 所以中央重视文化建设是非常英明的,但文化发展不同于经济,需要 宽松的环境,优良的教育,漫长的时间 )
1905 年 9 月,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买、两湖总督张 之洞合奏,要求立停科举。迫于形势和全国舆论压力,政府下令:“著 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即停止。” 至此,自隋代开始,延续1300 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终于结束了其历 史使命。(如果现在停止高考,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古代教育成于秦,现代教育成于民国)
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领导了民国初年的教 育改革,主持制定了王子•癸丑学制,促成了中国近代较为完整的资
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并把北大(原京师大学堂) 改造为新型大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倡导:平民教育,与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相对应。实 用主义教育思潮和职业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科学教育思潮(推 动课程设置、教学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发动了血腥的“四•一二” 事变,并于 9 月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国民政府成立之初,蒋介石 即宣布了“国策”:“我们现在只有研究总理的三民主义,拿来做建 设的方针,不要讲共产主义,不要讲国家主义,也不要讲无政府主 义。……以党治国,就是以党义治国,就是以本党的三民主义来治中 国”,表现出一党独裁的反动本质。在教育领域,南京政府沿用了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实行的“党化教育”的方针。1927年的“五四 纪念会”上通过了“实行党化教育”的反动议案。(不评不议!!!)
中考、高考居然是国民政府老蒋搞的事:除了学制的改革和对各 级学校教育的具体规定以外,国民政府还开始实行毕业会专制度和高 校统一招生制度。上海市教育局1930 年率先试行初、高中华业会考 之后,教育部于1932 年公布《中小学校毕业会考暂行规程》。1933 年公布《中学毕业会考规程》,明确规定应届毕业生在通过各校的毕 业考试之后,还必须参加统一会考,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其目的是为了“整齐学生毕业程度及增进教学效率”。其实行虽然在 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有助于提高知识教学的质量,但同时 也成为学生思想和能力发展的禁钢,有着很大弊端。近代以来的高校
均为自行招生,1937 年教育部指令部分国立高校试办联合招生,1938 年教育部公布《统一招生办法大纲》,规定实行全国统一的高校招生 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录取。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 了对学校教育的统一管理和规范调整。1930 年行政院公布《整伤学 风令》.同时蒋介石发表《告诫全国学生书》,要求学生“一意力学, 涵养身心”,不得干涉政治,参加学生运动;还颁布了《学生自治会 组织大纲
中外教育史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