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体
第1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文体,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具特色。
对文体的研究:
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研究问题和譬喻,先秦的说理文中,能与《韩非子》
匹敌的极少。
先秦以后的封建时代,说理文的立论与驳论方式,
基本上没有越出诸子散文的规范。
第13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先秦时期,没有单篇论文
现存的最早的单篇论文是,汉初贾谊《过秦论》
此后,单篇论文的形式逐渐发展起来
第14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二、论说文的分类: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
“论”有八品:理论、政论、经论、史论、文论、讽论、寓论、设论。
以今天文论观来分,古代论说文大体可以分为:
正论、史论、学术论文。
此外,古代按照题名和写作角度,将“论”看作是论说文中的一体,另分,说、解、辩、原等。
第15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说:
“论”,议论,说理以论证为主,是概括各种学说来集中研讨一个问题的,一般重在见解精深,逻辑严密。如贾谊《过秦论》、苏轼《留侯论》。
“说”,说明,其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某方面问题的道理的,一般重在解说、说明。如韩愈《师说》、《杂说四首》,柳宗元《羆说》。
第16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
用来解释疑难的文章,有两类:
(1)假设问答——先假设有人提出某种疑难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加以解释。学术性较强,如扬雄《解嘲》、韩愈《进学解》。
(2)为解释某类问题或书中的某些语句而作,有时也以“释”做篇名,一般为纯学术性短文。如蔡邕《释诲》。
第17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
是针对某一主张、某一观点而写的驳论文章,具有很强的辩论性。如韩愈《諱辩》、柳宗元《桐叶封弟辩》。
第18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
是一种追根溯源性的文章,是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和考察的论文,作用是以古鉴今。如,韩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黄宗羲的《原君》、《原臣》。
写这类文章,需要有比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能够洞察事物的眼光。
第19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传状文
传状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史传文、文人传记、行状
第20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
又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1>编年体: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编写。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特点:
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个事件间的联系,但所记之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能连贯、历史人物的生平等也无从详其原委。
第21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2>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司马迁《史记》。
特点:
突破了编年体的局限,有利于表现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其出现,标志着人物传记走向成熟,是古代历史散文在形式方面的一次革命。
第22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3>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首创者为宋代袁枢。
袁枢编写《通鉴纪事本末》,将《资治通鉴》的内容概括为239件史事,始于“三家分晋”,终于“世宗征淮南”,每件事按照年代顺序抄录成篇。
特点:
事件首尾明晰,脉络清楚,有利于考察某一历史事件的始末。弥补了编年体、纪传体记事缺乏连贯性的缺陷。
第23页,共48页,2022年,5月20日,6点33分,星期二
指除了史官以外的作家所写的人物传记。深受史传文的影响,特别是《史记》。
真正形成于唐代,唐代的古文运动,对文人传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其描写的对象更加宽泛,如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古代的文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