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的基本特点在于其曲调(指吟诵中的声音及其变化,包含旋律和节奏等),所以,声学、音乐声学和音乐理论(相当于中国古代音律学)是研究吟诵的有力武器。本文就从这一角度来说说“什么是吟诵?”、“怎样的吟诵才是好的吟诵?”这是吟诵学理研究和实践的根
一夜征人尽望乡”等等,这里没有唱词仅演奏曲调就能动人心魄(传
达感情)。这就是“吟”的曲调与作为音乐艺术的“唱”的曲调的区
别。
在只用语音的“唸”和“诵”两种形式中,只有“诵”才作为艺
术种类登台表演,如各种朗读;在唱起来的“吟”和“唱”两种形式
中,只有“唱”才作为艺术种类登台表演。古今艺人都没有作为艺术
种类表演“唸”和“吟”的。
把用声音表达诗文的各种方法列表比较以下
:
声音种类
声音特点
声音形象的作用
表现力
唸
只用语音
只有文字的读音
传达作品内容
弱
诵
只用语音
还有抑扬顿挫
还加上表达诵者感情
较强
吟
有乐音成
有简单曲调,重诗
多即兴而发,重表达吟者
较强
分
文,多按字行腔
情绪而陶醉自己
唱
乐音
曲调有独立表现
多预先创作,重表现作品
最强
力,重音乐形象
内容以感染他人
唸、诵、吟、唱挨次增添了情绪、增添了乐音,增添了音乐形象,从客观表达到渐渐加入主观感情。
我们把吟诵放在这样一个广阔的背景中来认识,为的是防备井底之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我们要踊跃弘扬吟诵,但不能够用贬斥其余形式来抬高自己,相反,吟诵一定不停地从朗读和歌唱这些声音艺术中吸取营养才能获取大众的喜欢。
(二)吟诵是品尝、赏识、创作诗词文章的载体:
读书人吟诵所起的作用是:用以品尝、赏识诗文作品,体验诗文作者的写作心境,以陶醉自己;并且作为创作诗文的思想载体。
(三)吟诵的观点:
综上所述,吟诵是用声音表达诗文的方法之一,是吟诵者即兴地用简单的曲调哼唱出诗词文章,用以品尝赏识诗文内容及体验作者写作心境的一种读书方法和写作诗文时的思想载体。
由此能够看出:
。重陶醉自己,对同一诗文,不同样的人有不同样的体验,同一个人在不同样的时候也有不同样的体验。所以吟诵不是表演的,更不能够集体表演的。
。吟诵的曲调不用预先创作,所以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表达读书人心境的读书和创作方法,古代读书人用得很宽泛。
。除此还有看文字、默读、唸、朗读等多种方式,好多读书人特别是今后的读书人并无吟诵,依旧能赏识、能品尝,能写作诗词文章,就是这个原由。
二、怎样才算好的吟诵——吟诵要依据的自然法规
我们对采集来的大批吟诵录音一定进行去粗取精的整理工作,不能够一味照搬,抓住一个录音就是宝贝,就要传承。其实不是全部的古吟诵都是好的吟诵,这恰似唱歌,从幼儿到老人包含五音不全的人人人都能唱歌,但只有一部分唱歌是好的唱歌。那么,用什么标准去采用吟诵精华?其他,我们今天要吟诵,怎样的吟诵才算好的吟诵?下边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好的吟诵的曲调要吻合美的自然规律。这些要求是:
(一)落音(每句结尾的音)要注意音准——即不跑调用了乐音,就要依据乐音美的自然规律。
本来,乐音有无量多个,但在乐曲中只使用1(do)、2(re)、3(mi)、4(fa)、5(so)、6(la)、7(xi)等有限的音。组成乐
曲的七个乐音即1(do)、2(re)、3(mi)、4(fa)、5(so)、6
la)、7(xi)叫做“基本音级”,这是依据倍音原理精选出来的,即这些乐音的振动频率都是某一个音的整数倍。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从前就用“三分损益”的方法确立了音阶中的
十二个音,即:黄钟、大吕、太簇(cu)、夹钟、姑洗(xian)、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i)、应钟。统称“十二律”。由此再组成乐曲的“基本音级”。此种生成音律的方法叫做“五度相生律”,其他还有“纯律”、“十二平均律”等多种。(有关音律问题详见丁
时祺编著《声学趣谈》人民教育第一版社P59-63;丁时祺编著《全国中小学教师持续教育专业必修课教材初中物理专题解析丛书?声现象》人民教育第一版社P24-31)
要哼唱起来,要唱得好听,第一就要求只好使用这一套振动频率有必然关系的即按倍音原理精选出来的乐音,若是你用的
完整word版,古诗词的吟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