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共13页
第3页/共13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检测方案
第2页/共13页
第3页/共13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
检
测
方
案
第2页/共13页温仪及相应的
第8页/共13页
第13页/共13页
测温线进行监测。测温元件(测温线)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温线的测温误差不应大于0・3C(25C环境下),测温仪的测温误差不应大于0・5C(25C环境下);2、测试范围应为一30C〜150C;3、绝缘电阻应大于500M欧五、测温点的布置:
(一)测温点的布置原则:
1、应以所选混凝土浇筑体平面图对称轴线的半轴线为测试区,在测试区内监测点按平面分层布置;
2、在测试区内,监测点的位置与数量可根据混凝土浇筑体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及温控的要求确定;
3、在每条测试轴线上,监测点位不宜少于4处,应根据结构的几何尺寸布置;
4、沿混凝土浇筑体厚度方向,必须布置外表、底面和中心温度测点
其余测点宜按测点间距不宜大于600血布置。
(二)测温点的具体布置:
根据各处混凝土厚度不同热电偶的布置为:在筏板混凝土浇筑体断面上,距混凝土外表面已下50mm处布置一根测温线,代表混凝土表面温度;中心点布置在板厚一半处;在距离底面以上50mm处布置一根测温线,代表混凝土底面温度;其余测温线测点间距宜控制在600mm以内,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测温线测点间距为750mm,测温线布置情况如下。电梯井等较厚部位增加测温线。
第14页/共13页
第9页/共13页
筏测厚度为1300皿温断面布置:
筏测厚度为1600皿温断面布置:
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三方一致协商,决定平面上在
该工程共布置24个测温点,2#楼布置12个,3#楼布置12个其具体
位置见附图。
六、温度测试元件的安装及保护
1、测试元件安装前,必须在水下1m处经过浸泡24h不损坏;
2、测试元件接头安装位置应准确,固定在竖向支撑钢筋骨架上,同时要确保测试元件接头不要和支撑钢筋骨架直接接触,在浇筑砼前需将支撑钢筋骨架插入到位,并使用绑筋固定;3、测试元件的引出线宜集中布置且应套上一只塑料袋对其进行保护;4、测试元件周围应进行保护,砼浇筑过程中,下料时不得直接冲击测试测温元件及其引出线。振捣时,振捣器不得触及测温元件及引出线。
第8页/共13页
第15页/共13页
七、测温时间
在混凝土浇筑后至开始测温起计时,每昼夜不应少于4次。
1、从混凝土浇注后达到混凝土终凝时(约7〜12小时),开始测温并记录。
2、在混凝土升温过程中每次测温间隔2〜6小时,在混凝土降温过程
中每次测温间隔4〜6小时。
3、每个监测点从测温开始计时,一直持续测温,直到混凝土里表温差恒定小于25°C,混凝土的表面与环境温差恒定小于20°C时,可终止测温。当混凝土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20C时,可全部拆
除保温覆盖层,保温覆盖层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
八、温控措施与建议1、通过保温,严格控制结构物的里表温差,其允许最大温差为25C。
第12页/共13页
第17页/共13页
2、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注顺序,采用薄层连续浇注为宜,以减少里表温差。
3、尽可能采用低水化热水泥,适当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和降低混凝土的坍落度。
4、采用商品混凝土时,尽可能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以避免混凝土
水化热温度过高。利用结构物本身的水化热养护,做好保温、保湿工
作,使混凝土处于良好的湿热条件下,强度得以正常发展。由于混凝土表面及时覆盖塑料薄膜,使混凝土能用自身水分进行养护,整个测温过程中严禁混凝土表面浇冷水养护,以防止混凝土里表温差超过规范允许值。
5、拆模时间除考虑混凝土强度外,应着重考虑混凝土的防裂要求,防止里表温差过大而引起裂缝。拆模后要继续保温养护。
根据测温经验,混凝土入模后,先缓慢升温,每小时0・5〜1°C左右,大约10小时后升温速度加快,每小时升温2〜6C左右,再经过6〜8小时后,升温逐渐缓慢,历时
第12页/共13页
第17页/共13页
50小时左右达到峰值温度。因此,混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快速、连续完成,以防出现施工冷缝和较大温差。
6、依据实际施工时间,在考虑气候影响,决定覆盖厚度,施工单位应按要求准备好保温材料。保温材料采用草垫/麻袋和塑料薄膜。由上至下顺序为塑料薄膜-数层草垫/麻袋-塑料薄膜。
以上措施,应由施工单位、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共同实施。
九、监测程序:
1、检查测温线及测温仪并试机。
2、埋设热电偶测温线。
3、在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检查测温线位置情况。
4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检测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