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地铁施工监测方案
施工监测方案
编 制:
审 核:
审 定:
目 录
监测范围、内容 ··········。
2编制依据及原则
编制依据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9)沈阳市地铁九号线土建施工第一合同段招、投标文件及施工承包合同;
(10)根据设计院提供的附属结构监测图纸;
(11)沈阳地铁建设单位有关管理文件;
(12)沈阳地铁工程监控量测管理办法 沈地铁司发[2015]71号;
(13)国家现行其他监测规范、强制性标准。
编制原则
系统性原则
1) 所涉及的各监测项目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各监测数据能相互进行校验;
2) 返回系统功效,对位和结构进行全方位、立体、实时监测,并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
3)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系统性;
4) 利用系统功效尽可能减少监测点的布设,降低成本。
可靠性原则
1) 所采用的监测手段应是比较完善的或已基本成熟的方法;
2) 监测中所使用的监测仪器、元件均应事先进行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 监测点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与设计图纸相结合原则
1) 设计图纸使用的关键参数通过监测数据进行验证,以便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2) 依据设计计算确定支护结构、支撑结构、周边环境等监测项目的警戒值。
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局的原则
1) 对支护结构体敏感区域增加监测点数量和项目,进行重点监测;
2) 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总描述的岩土层变化起伏较大的位置和施工中发现异常的部位进行重点监测;
3) 对关键部位以外的区域在系统性的基础上均匀布设监测点。
与施工相结合的原则
1) 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点的布设方法和位置;
2) 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方法或手段、监测元器件种类或型号及监测点保护方法和措施;
3) 结合施工工况调整监测时间、监测频率。
经济合理性原则
1) 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地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监测方法;
2) 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成本较低的国产监测元件;
3) 在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关系,减少监测点布设数量,降低监测成本。
3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在基坑开挖施工的过程中,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静止土压力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基坑承受荷载并导致施工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基坑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中的任一量值超过容许的范围,将造成结构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对四周建筑物和地下管线造成不利的影响。
基坑开挖工程处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在支护结构设计和变形预估时,一方面,支护体系所承受土压力等荷载存在者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地层和支护一般都作了较多的简化和假定,与工程实际有一定差异;加之,施工工程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延迟过程,以及降雨、地面堆载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对支护结构内力计算以及支护结构和土体变形的预估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只有对支护结构、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结构的安全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
地铁基坑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特别是在地面建(构)筑物设施密集、交通繁忙、地下水丰富的城市中进行地铁施工,对地铁地下工程开挖过程引起地层的力学响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不同的力学响应可以通过施工的监测环节来实现。通过监测可及时的预测地层变形发展情况并反馈施工。
因此,监测的目的是:
(1)通过监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
(2)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采取工程措施来控制地表下沉,确保地面交通顺畅和地面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
(3) 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
(4) 通过监测对工程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监控。
地铁施工监测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