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诗情画意
课型
造型 表现
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第9课 诗情画意
课型
造型 表现
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准备古诗一首,并能解释诗意;绘画材料、工具。
教学思路
诗情画意是一种纯美的境界,作者运用高度浓缩及精湛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眼睛所看、心理所想表现出来,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感受传统文化瑰宝的魅力,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并以听一听,找一找,即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借鉴。教师注重个别指导,让后进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
课件出现童声朗诵《咏鹅》,激发学生回忆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并描绘诗的含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
小结: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题:诗情画意
(二)课件出现故事一首《静夜思》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就会常常用李白的《静夜思》来表达思乡的心情。
1)师:读了这首诗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情景。)
2)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课件出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
第9课诗情画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