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
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
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
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
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
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
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
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
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5、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
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
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
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
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
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
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
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
“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
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
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
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
点,隐括全面。
6、远与近的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
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
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
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
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
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
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
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
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
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
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
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7、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
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
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
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
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
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
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
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
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
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
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
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
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
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
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
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鉴赏景物的角度
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 : .
写景抒情诗鉴赏 : .
写景抒情诗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