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教学随笔
青龙山学区中心校 崔丽华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金色的鱼钩》,让我尝试到了一点成功的乐趣。
《金色的鱼钩》教学随笔
青龙山学区中心校 崔丽华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金色的鱼钩》,让我尝试到了一点成功的乐趣。
在教这一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阅读教学指导,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读说,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教学活动中,我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两鬓都斑白了”时,我说:“猜猜老师有多大,老不老?老班长四十不到,背驼,布满皱纹,两鬓斑白。你有怎样的感受?”这时,教室里格外活泼,只见学生在纷纷议论老师近五十了都不见老,感悟出战争生活的艰辛,环境恶劣。连一个烧饭的都饿死了,何况其他战士!说明老班长肩负的任务重——把三个小病号带出草地,很难。见一斑而知全豹,这点小插曲就把文章蕴含的言外之义、画外之音提醒了出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三个切入点: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场,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展考虑,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化考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 “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化。
二、掌握课文的表达方法:本文作者抓住老班长的语言、动作尤其是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课文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自学后试说:
第一次: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这时的炊事班长战争磨练,饱经风霜。 第二次: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感悟到: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但丝毫不影响他照顾小红军,表现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第三次:(1)眉头拧成了疙瘩.(2)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感悟到:(1)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2)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
《金色的鱼钩》教学随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