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烹饪概述
烹调与烹饪
中国烹饪的发展过程
饮食器具的发展
第1页,共37页。
第二章中国烹饪概述
学习目标
。
。
、明、清时期时期及其以后
1、宋元时期
(1)地方风味的餐馆崭露头角
“胡食”——少数民族菜品和阿拉伯菜品
“北食”——豫菜、鲁菜
“南食”——苏菜、杭菜
“川味”——巴蜀菜,波及云贵
“素菜”——佛、道斋菜
(2)宋代饮食市场繁荣发展
早市繁荣
夜市以名店为主
承办筵席的“四司六局”
四司——帐设司、茶酒司、厨司、台盘司
六局——果子局、蜜饯局、蔬菜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第16页,共37页。
(3)宋代瓷器餐具发展迅速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第17页,共37页。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磁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第18页,共37页。
官窑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第19页,共37页。
定窑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第20页,共37页。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第21页,共37页。
2、明清时期
(1)食物原料极大丰富
(2)工艺规程日益规范
(3)筵席不断推陈出新
第一,餐室富丽堂皇,环境雅致舒适
第二,筵席设计注重套路、气势和命名
第三,格式全席脱颖而出,制作工艺美轮美奂
(4)烹饪研究成果突出
第22页,共37页。
3、民国时期
(1)引进新食料和西餐
(2)仿膳菜肇始
(3)中餐走向世界
第23页,共37页。
4、建国以后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1956
第二阶段:1956——1976
第三阶段:1977——至今
(1)开发新食源
(2)炊饮器具逐步现代化
(3)注重营养配膳
(4)重视造型艺术
(5)烹调工艺逐步规范化
(6)积极进行筵席改革
第24页,共37页。
饮食器具的发展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的演进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的分类
第25页,共37页。
旧石器时代(约60万年前~1万年前):原始生食阶段
原始熟食阶段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4千年前): 陶器广泛应用
夏、商、周、春秋战国(约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年~220年): 铁制炊具开始使用
魏晋南北朝(220~581年): 瓷器出现
隋唐、宋元、明清(581~1911年):瓷器成为最普遍的食具
第26页,共37页。
第27页,共37页。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的分类
第28页,共37页。
鼎
主要是用来煮肉和调和五味的。
青铜鼎多在礼仪场合使用。而日常生活所用主要还是陶鼎。
秦汉以后,鼎变为香炉,完全退出了饮食领域。
第29页,共37页。
鬲
主要是用来煮粥、制羹和烧水的。
有陶鬲和青铜鬲,而青铜鬲同时 也是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存在于夏
商周时期。
第30页,共37页。
甑
甑是底部有空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
它底部有空相当于今天的箅子。
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结合起来才能使用,
相当于今天的蒸锅。
第31页,共37页。
釜
实际就是寰底的锅。
釜单独使用时,需悬挂起来在底部烧火,大多数情况下,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的。
第32页,共37页。
筷子
古称“箸”,最早用
中国烹饪史剖析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