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居住规划设计讲座.docx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论
第二章 不同类型的居住区
第三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
第四章 居住区的建筑构成
第五章 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第六章 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第七章 居住区室外环境及绿化济和物质财富之外,文化方面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某一特定时间、地域条件下,其影响和作用会大于物质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居住区的类型、规模及相关概念
一、邻里单位
人类进人20世纪以后,在一些兴旺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开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开展的需要,例如:
(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效劳设施;
(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
(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
(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平安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根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为此,他制订了邻里关系的六条根本原如此(图1-2-1)(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平安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根底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效劳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
cs)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邻里单位的理论由于美国当时经济萧条而没有实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许多工业国家的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西欧各国住房奇缺,邻里单位的设想在英国和瑞典等国的新城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图1-2-2)。20世纪50年代初,在某某建设的曹阳新村(图1-2-3)也受到了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的影响。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提出了扩大街坊的规划原如此,与邻里单位的理论十分相似,只是在建筑群体布置上扩大街坊更强调周边式布置。前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齐廖摩什卡第9号实验街坊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图1-2-4)。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建造的百万庄居住区等也属于这种形式(图1-2-5)。
二、居住区与居住小区
20世纪50年代,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组织形式,居住小区的根本特征为:
(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效劳设施;
(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效劳设施最大的效劳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效劳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图1-2-6)。
居住组团的根本特征为:由假如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效劳的最根本的管理效劳设施和绿地。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根本单位(图1一2一7)。
规模:1000---3000人,户数300~700户,用地4~6hm2。
将四五个或更多居住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它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效劳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效劳的社区(图1-2-8)。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15000户,用地50~l00hm2。
三、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居住综合区
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开展,导致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变化。现代城市交通的开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的间距;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作与居住地点分布的不合理造成城市交通越来越紧张和拥挤;城市的居住区改建的艰巨性以及居住小区规划与建设实践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如小区内自给自足的公共效劳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居民对使用公共效劳设施缺乏选择的可能性等),都要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和各种性质的

居住规划设计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eny00011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