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一学期品德和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寻根问祖
1、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的〗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1.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和用具。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和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资料上的呢?(埃和的象形文字
―――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创造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如今,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资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和自身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展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
4.阅读和讨论。老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和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展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展答复,。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资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出现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和学生利用不同资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答复。(这些资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和不好保管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必定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和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身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和步骤。老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答复,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造纸的过程,但需要注意用火平安。
6.算一算:假设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假设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7.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对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达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老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创造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8.老师概括总结:“假设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达,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达对于世界文明的开展做出了宏大的奉献。"
〖家庭作业〗
假设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
3、“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的〗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开展的促进作用。
2.理解印刷术的演变和其创造的过程,并通过动手理论,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
〖教学活动和过程〗
1.导入。老师引导:“造纸术创造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开展,我国又创造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老师板书。
2.阅读和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屡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和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
《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寻根问祖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